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化现象,也是跨化交际中最应慎重对待的。章探讨了维汉两个民族在语言禁忌和非语言禁忌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阐明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有关禁忌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旅游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语言、旅游、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旅游汉语”教学这个新课题。章对“旅游汉语”教学的性质、意义,“旅游汉语”的基本特性、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论述,认为“旅游汉语”教学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内涵。1.语言与化密不可分.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编译码过程、语言使用规律、语篇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形容胆小鬼用“胆小如鼠”,而英语却用鸡来形容。正如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所说。  相似文献   

4.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留学生汉语时.我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纯语言”教学上。我们应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这样会大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很大部分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伴随因素.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使语言更加丰富、细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特别是交际文化的导入.需通过语言做中介.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构成了一个相互依附的整体。如我们仅仅传授语言规则.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理懈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中所隐含的丰富的语言交际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在导入语言技能时.应该同时导入文化能力.要与语言习得同步增强文化洞察力。  相似文献   

5.
汉语教学路子研究刍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提出了“语言教学路子”概念,并讨论了该概念的含义以及研究它的意义。章分析了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种教学路子,并论述了“语一体”、“词本位”等教学路子的弊病,指出一种语言的教学路子,必须与这种语言的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教育》2003,(12):12-13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明显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甚至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在座的一向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武大学子们一片哗然,他们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等观点群起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等一连串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相似文献   

7.
演讲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公众就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演讲在实质上是一种宣传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说服、教育、感召和激励广大听众,演讲的过程就是演讲者“自身的“演”和“讲”使听众产生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态度转变的过程。无疑,演讲者的素质是演讲成功的决定因素:演讲者的思想品德、文化涵养等对演讲的效果有着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概论释要(二)”对教材第五章“语言的发展”、第六章“语言的分类”、第七章“文字”的一些重点、疑难问题作了一定的阐释和补充讲解,供函授学员们参考。一、语言发展的特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这就使得语言的发展具有两个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1.渐变性。事物由量变到质变,有的是采取渐变的方式,有的是采取爆发的方式。语言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它的发展自然不能采取爆发的方式。如果语言采取爆发的方式,一夜之间…  相似文献   

9.
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燕 《学语文》2008,(3):42-4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目前,学界对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有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2))等。我们拟在此基础上提出“渗透式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有目的、有层次、有系统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传授与汉语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尝试一种无预先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双语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五种,即:地域性少数民族兼用汉语型、地域性少数民族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型、少数民族兼用汉语型、少数民族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型、汉族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型。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下逐步形成了“普通双语”、“特殊双语”、“辅助双语”、“高等专业双语”等不同层次的双语教育类型,以及“民族语主导”、“汉语主导”、“民汉语兼用”等双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科学》2004,(11):41-41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观点早已成为汉语教学系统的共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大讲语言知识,语言理论,语言规律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一个比较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认识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要把汉语的规律告诉学生,他们才可能组成正确的句子。学生之所以说出“我们把饭吃在食堂了”,是因为我们对“把”字句的规律还缺乏正确的概括。按照这种说法,学生的错误产生于对汉语规律总结的偏芹。因此,要避免学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把汉语的规律研究透,我们认为这种见解虽然含有正确的成分,但却是片面的。因为这岂不是说,在汉语的规律研究清楚之前,我们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静默语”是一种能传达丰富信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章依据“静默语”的交际功能,探讨了“静默语”的类别,从不同化背景下的人对“静默语”的不同理解、态度,以及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剖析了“静默语”的化依附性。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属不同的语言类型,章探讨了汉语主题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四种英译法:1.对应法,因为汉语的主题和述题有时与主语和谓语一致;2.增添法,因为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存在;3.调整法,因为汉语中动作方向是从主题到述题;4.切分法,因为汉语主题和述题有时可有不同的切分,由此主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满足着一个民族交际的需要,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现。而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也是不可置疑的。众所周知,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形象生动,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阐释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语法词汇化”概念,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在初、中级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把“语法词汇化”作为一种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思路提出来,对语法教学的深化、细化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洋泾浜英语”是产生于旧中国沿通商口岸的一种变形英语,它是英语受到汉语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后的变种。“洋泾浜汉语”是与“洋泾浜英语”有着历史渊源的另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经历了内忧外患,自我内耗后,在社会转折时期对外来化盲目欣赏和急功近利等复杂心态的反映,其实质是一种殖民地化的复苏,由此也充分说明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迅速变革发展时期,国民语言字主权意识,规范意识需要加强,语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法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汉语感悟     
近日,读到几篇关于汉语与中华民族的文章,颇有些感触。其中有文章这样写道: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不无感慨地说道,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是,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后,全场寂然。这个反问让人深思。在我国,英语的“作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到走上工作岗位,英语水平不过关,人们寸步难行。让人费解的是,一个报考中国现代文学甚…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其内涵博大精深。但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距离较大,学生初学文言文在语言理解上困难很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研究派”。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随后,出现了较多探讨化与汉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与论,如《方言与中国化》、《中国化语言学》、《化语言学》、《语言化研究的四个层面》、《汉语与中国传统化》、《有关汉字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等,“女”族字、词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