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强调技术而忽视学习者感受与体验的“器物”性质,引发了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形成教育价值与教育现实的撞击,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不宜仅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而要更注重培育人的精神、关注全人的发展。新教材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的思维拓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误是以“教”定“学”,以“考”定“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应考虑怎样的“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3.
“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课程留给教师、学生更多的空间。新课程改革方案这一美好蓝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课程评价的同步改革,因此,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课程的激励和改造功能。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函数表;不同的人的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数学学习状况--进步、现状、发展趋势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等,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科学地从事数学教学;评价绝不只是对不同的学生作横向比较,排名次。我们的评价观就大学建筑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化。1、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函数表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作为新课程的执行——教师,就更应该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关注、尊重和常识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带来的改变是,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道”、“理解”,更要关注他们的实践尝试;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历史传承,更要着眼他们的自主创新;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更要关注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指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承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浅谈新课程下化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的改革既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接受性学习”作为主导的、甚至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必须彻底改变。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刨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转向对“人”的关注,做到以人为本,并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学生个性。但事实上,目前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9.
周宏兵 《考试周刊》2009,(42):186-187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所贯穿的新课程理念就是关注“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只限于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不是要求受教育者什么都知道.而是要知道“如何”与“怎样”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0.
爱的阳光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爱的阳光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应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遵循人的生命的特点。即生命的自由成长,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打造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使教育完成以“知识为本”向“生命本体”的转变。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我需求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合作学习与新课程的一致性 我校自2000年初开始,先后参与了天津教科院“九五”规划课题“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合作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与开发”的实验研究。在“走进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感到:合作学习的理念、方式、目标与新课程有惊人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的成果。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印发;新课程更为强烈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新课程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的理念应产生多方面的转化,这些转化包括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新课程理念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自主建构式、合作互动式、模拟体验式、发现探究式、开放式生物教学等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以充分体现学生“人”性尊严、个性特点、能力培养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做中学”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做中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讨论了“做中学”和物理新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物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具有非常好得适切性,把“做中学”引入新课程物理教学是实现物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主学习”教育科研活动在我市已连续开展了3年.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春雨润万物,劲风扬远帆”.如火如茶的新课程改革,更为“自主学习”这艘教改之舟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涉及课程、教材、教法等多个方面.也为“自主学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全面和谐、综合选择、民主学习、建构学习、合理评价为特点的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过程”等方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以促进学校教育中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突破学科中心,即由以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相似文献   

19.
姚会芳 《考试周刊》2013,(89):119-120
新课程改革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而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作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并且注意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