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淀。教育文化是人类认识教育和改造教育的成果。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是学校主体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改造,通过思想上,认识上的改造,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而反过来文化也影响政治的发展,使政治走向清明。苏联解体的深刻文化原因,也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上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了文化建设和改造的实践。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本身的发展及党实现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自觉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党和政府采取了文化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举措,实现了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的转变和重建。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6.
“全盘西化论”泛指现代中国一切主张彻底改造传统文化、全盘或从根本上接受现代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涵的文化思潮,它在促进民族觉醒和文化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但其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教育思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猛烈碰撞、冲突、融汇、吸收乃至中国文化主体性得以全面展现和重新整合的必然要求与结果。这种新的文化走向,从价值取向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国文化改造、对教育社会职能的新认识和对社会革命及社会改良方法途径的新探索。新文化教育思潮其主题是认识、探寻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吸取“五四”新文化教育思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将有益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对颜色词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故而产生丰富的文化联想,并出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文化隐喻现象。运用对比法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蓝色”的异同,分析“蓝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便于为英汉两种文化搭建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系统功能和特征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其他文化因素一起实现文化系统的总体功能。然而,文学又有区别于诸如哲学、宗教、道德、民俗等其他文化子系统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功能,显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有论者将人类作为活动主体,分析其得到社会允许和必需的基本活动,结论有四种活动:改造活动、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和交往活动.而以人作为客体对象的艺术活动.却将上述四种活动因为一体,“它同时兼有对世界的认识、对字的价值理解、对它的理想改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物质改造),最后包括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0.
“全盘西化论”泛指现代中国一切主张彻底改造传统文化、全盘或从根本上接受现代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涵的文化思潮,它在促进民族觉醒和文化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但其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1.
美育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美育以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为目标。美育作为一种教  相似文献   

12.
驻外使领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群体,他们不仅仅充当了清政府的外交官,还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亲历西土后,经过初步认识及进一步考察后,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商业文明等成果,并加以改造,在回国后进行了多方面传播,促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相似文献   

13.
集体主义是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更在文化图式上体现了中华儿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既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又是传承与发展文化的重要路径。从文化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方教育不仅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差异,在“怎么培养人”这一具体教育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倾向及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任何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存在文化适应性问题,需要在文化自省、文化自觉中确证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价值及其思维方式,才能在中西教育文化的比较与交融中实现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教育自觉地以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根本目标,才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介绍列宁“两种文化”思想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对列宁的“两种文化思想”进行深刻解析,指出列宁的“两种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分析,它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针对特定的问题所提出的,其实质是对文化的民族性与阶级性之间关系如何认识的问题。最后强调。我们应该运用列宁的“两种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进行合理取舍,并以此为指导来加强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16.
从北朝民歌到戏剧、小说以及影视作品,木兰这一形象跨越时间、文化,影响深远。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掀起一场新的“木兰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尝试分析关于电影的几个“争议之点”,并提出:从木兰,特别是从用英语讲述的木兰入手,认识“同一”故事在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体会语言与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词是感知、理解、认识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由于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本文拟以“白”和“红”两种色彩为中心,通过对中日两国代表性色彩的比较,探讨两国色彩意识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既指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文化力量的看法、观点及理论体系,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文化力量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生活世界的现实场景为依据,充分表达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主体能动力量的发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表达方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对现代化、国际化至关重要,任何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文化改造任务。中国文化中亟待补充的是尊重个性、求真创新的价值观。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承担着文化改造使命。作为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隐涵课程”目标,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专业,还要重视通识教育的改造,尤其要将文化改造纳入其中。要完成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如此复杂的任务,引进批判性课程与教学方式以处理文化冲突问题将是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中海壳牌落户惠州, 不仅是惠州了解认识世界的窗口, 同时还是惠州直接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桥梁。中海壳牌效应引发了惠州经济和文化方式的改造, 惠州文化的区域性、地方性及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会随着壳牌在惠州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体现, 对整合中海壳牌及惠州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现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