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12月的"手术室自拍事件"曾掀起一场舆论风波,在这一事件中出现了典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这一事例对媒介如何避免报道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望2015年,全媒体舆论场构筑下的主流叙述风生水起,格外亮眼,在热点新闻事件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引人关注——舆情反转频频出现,就是在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常常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反转,舆论场上的褒贬声也会随之逆转,这前后的反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不少公众都表达了对于舆情反转现象的担忧。本文以"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暴力袭警"事件为例,分析媒体报道热点事件中舆论整合与形成的过程,探究媒介与舆论的关系,并针对提高媒体公信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要停  夏秀 《新闻窗》2014,(1):48-49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由于舆论影响大、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突发事件为社会所广为关注,同样也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就新闻报道本身而言,真实快速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实践者去思考的媒介伦理问题:事件中的当事人的隐私权、个人尊严、所报道的伤害事件内容有何社会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危险是是真实的,而风险是社会建构的。作为风险社会表征的舆论,在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反转的新特征。本文以"庆安枪击事件"为例,来分析传统媒体报道和新媒体参与下这种反转的必然因素:传播无序化、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社会价值断裂。基于此,笔者认为,重建当下的舆论生态和媒介秩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近些年来,我国媒介与司法的关系经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无论从最近的"杭州飙车案"还是车娅婷案件,"媒介审判"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肖穗芳 《东南传播》2011,(3):120-122
突发事件的报道因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然而,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并在实践中慎重把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分析媒体在2010年3月23"南平校园案件"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控制报道的"量"与"度",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足于有利突发事件的解决、立足...  相似文献   

8.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无反转,不新闻。对于目前网络上流量大、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很多网友采取"淡然处之""让舆论再反转一会儿"的态度。此种对舆论热点事件反射式"期许",伴随众多反转新闻出现的"期许"正照进现实。但是,目前中国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网民尚未具备专业的新闻辨别素养。因此,基于多个反转新闻案例,本文从多角度分析网络自媒体环境下的反转现象的基本理论、形成原因和危害,以期在真相弥足珍贵的时期有助于本质真实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微博客因其发布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编辑的便捷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成为天然的优秀突发事件报道者,在事件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以"4·14"玉树地震微博报道为例,采取了文本分析的方法,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两方面对黄金救援72小时内的微博内容样本进行了分析,从微博的特征优势出发看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从微博媒介本身存在的不足谈相应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存在"信息疲劳"现象,"定州事件"受关注度调查的相关结果足以证明.如此"敏感"的信息在当今已经变得并不敏感,可见"信息疲劳"有可以利用的一面.通过详细剖析"定州事件",本文指出媒体的及时报道不仅有利于加快问题解决、维护部分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够维护信息透明、保障全体公众的知情权.最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放宽传播控制能够促使社会管理趋向"善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政治、经济、宗教、环境等多方面的国际性突发事件频发,期间国际、国内经常出现虚假信息泛滥,舆论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际关系与社会稳定。本文以钓鱼岛事件为例,分析了国际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原则和方法,指出舆论引导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新闻评论、新兴媒体、政府新闻发言人等多种舆论手段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际争端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舆论逐渐转向网络空间,促生了新的媒介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拟态环境",非规范化的网络舆论导致"后真相"事件频发。通过分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传播趋势,发现事件反转后的舆情量,远比不上最初由摆拍、谣言引发的舆情关注,即便调查处理结果与开始的"事实"大相径庭,滞后的"后真相"也无法抹平公众已经激起的恐慌情绪。要防止后真相事件愈演愈烈,需强化网络媒体责任,构建行业性监管规则,更重要的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频频发生,新闻学界对“反转”现象的研究也愈来愈热.研究文献发现,学者对“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界定和分析时存在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所谓‘反转新闻’不过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媒体开始报道出事件一方的声音,过一段时间又报出了另一方截然不同的说辞与解释,导致舆论逆转.”①“我们还应看到,很多时候,所谓的‘反转新闻’,其实是舆论场上多方力量博弈,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②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新闻反转?什么是舆论反转?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由"网络暴民"现象引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众传播日益发挥强大的正功能,但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近两年来,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现象,对"网络暴民"现象及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人格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关注的论文多是对现象的原因特征的论述或从法律层面寻求解决办法.本文则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的"非典"事件使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启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化的大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显示了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的报道体现了突发事件爆发后党报在消除信息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也彰显了党报突发事件报道的渐趋成熟.本文以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10月13日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样本,探讨该报在本次危机传播中的报道特点与缺失,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林景 《视听》2016,(12):95-9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公众言论的自由化、便捷化以及传播平台的扩大,都使公众言论在网络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不仅是公众言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折射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反转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舆论的引导经过新信息的曝光,有可能发生反转,从一方导向另外一方。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舆论与新闻反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俊婷 《今传媒》2014,(8):77-78
近年来,"扶老人"日益成为一个拨动受众神经的敏感词汇。彭宇案之后,"扶老人遭讹诈"的相关新闻层出不穷,2013年12月份,如同闹剧一般的"外国小伙扶东北大妈遭讹"这一乌龙事件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舆论的转向和媒介的报道来看,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乌龙事件的出现,再次提醒媒介坚持践行客观报道理论、坚持社会责任感、还原新闻的真实性,其引发的舆论风波也再次给受众敲响警钟:舆论需理性,应抛却愤怒不盲从。  相似文献   

20.
“舆情反转”现象在媒体的报道上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的出现使得民众感叹面对新闻时无所适从.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使当初言之凿凿的报道,也存在以后被颠覆的可能.本文以四川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分析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以及特征,探索舆论审视下的反转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