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名校之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名校的建设与发展不容回避地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发展、思考学校出路的教育工作者眼前。一般学校要"争名""显名",已是名校要"正名""扬名",彼此竞争,彼此超越,形成了百舸争流、红火热闹的教育景观。那么名校名在哪里?厘清这个问题,对学校自身建设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一些名校在其形成过程中政府曾给予或依然在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但在严格的意义上,名校不是政府刻意形成的,或者说政府刻意打造的学校也未必都能成为名校,所以名校本身并不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领域常把"重点校"与"名校"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形成因素、社会功能和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区别"重点校"与"名校"有助于我们澄清认识,规范办学行为,纠正教育实践中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在《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取消重点校的情况下,应慎言"取消名校"。  相似文献   

3.
"名校办民校"作为一种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创新曾风靡一时,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推动优质教育发展的方略,但在"名校办民校"蜂拥发展之时,也随之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教育不公、冲击真正民办教育发展、"公""民"不分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是认识上不一致、政策研究欠缺、教育监管不力,更主要的是经济利益驱动,又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在追求依法治教、教育公平的今天,应尽快规范"名校办民校",加强政策研究与引导,研制规范"名校办民校"方案,提升"名校办民校"督导监管,推动"名校办民校"转制进程,尽快为"名校办民校"立法立规。  相似文献   

4.
"名校办分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一时成为全国各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条新路.在教育公平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这既是"名校"的责任担当,也有利于提升"+校"在发展过程中的自信,实现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名校"与"+校"共同发展、协作共荣,在"名校+"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好统一与特色、代替与带动、另起炉灶与稳定延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名校要强身健体,需用历史的眼光和未来视野寻求发展的坐标,在当下的行走中守望教育理想,回归实践理性,焕发创新活力。普通学校,只要保持理想上的诚挚,理性上的诚心,创新上的诚实,同样会拥有精神的高贵、业绩的辉煌。名校是怎样形成的,名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名校的困境何在,名校如何"保鲜"和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何为名校,名校何为"的专题策划人,四川省特级教师陈兴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名校巨型化倾向明显,"巨型学校"日益增多,超大额班级普遍,名校办分校、教育集团、"高中城"涌现。其不良后果是加剧教育不平等,诱发教育风险,导致教育同质化。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在于片面的教育发展价值观及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教育政策缺乏刚性约束力,教育相关机构育人责任迷失。要警惕我国中小学名校巨型化倾向对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威胁,尽快回归教育发展理性:进行教育价值再造,建立伦理相关的动机观和成就观,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确立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中层创新和底层实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实验。  相似文献   

7.
"名校"是一种稀缺的、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以"名校"为龙头组建"名校集团",即是以组织化、制度化和正式化的手段快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尽管"名校集团"可能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好制度设计或安排,但却是较可行的制度设计或安排,同时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荒谬"。  相似文献   

8.
名校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学校文化、办学思想和发展路径,对于区域教育决策和学校发展有较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也是教育研究的"富矿"。从本期始,我们将不定期推出"名校解读"专栏,选取部分名校进行多视角观察、多维度展示和多元化解读。在名校的选取上,我们将既重视那些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老校",也关注那些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新星",力图勾画一幅色彩斑斓的"名校地图"。本期,我们首先推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一所有影响力的百年名校,南京师大附中可供解读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众多亮点中,我们选取了课程改革这一主题,力求全面展示南京师大附中的课改理念、课改路径、课改经验和课改成果,揭示南京师大附中作为一所课改样本校和传统名校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安徽教育》2011,(10):56
名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品学校收藏师生阅读的佳作由省教育宣传中心、省教育信息中心精心编辑的"《吾皖名校赋》优秀作品集"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本集共收录全省各级各类大中小学名校优秀赋文36篇,并附书法作品;省委教育工委  相似文献   

10.
一 总是会感到太多的学校缺乏特色和主动发展的状态,缺乏适合学校发展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千校一面;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基本雷同.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教育理念,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具体措施,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差异,学校个性日益模糊."趋同"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和个体有差异的教育需求,也难出名校.即使是行政认可的名校,也是政府用财政投入和特殊政策打造出来的,离开了政府和政策,名校就难"名"了.  相似文献   

11.
一、名校的基本特征何为名校?久经时间考验、拥有丰厚底蕴、具备鲜明特质、取得突出成果、享有优良声誉,这些是一所名校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对此,我们可以简练地概括为三个"一":"一领"、"一绝"、"一招"。"一领",是说名校的教育成果在当地处于领  相似文献   

12.
始于1997年的"名校办民校"的治理长期挣扎于供给与需求、效益与公平、资本"寻利性"与教育公益性以及地方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使得治理工作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名校"、新兴阶层以及投资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纠缠不清。因此,"名校办民校"的治理必须由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即政府要完善监管体制、"名校"要谨守教育伦理、社会要形成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3.
百年名校有其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通过"接续"使命传承文化、"丰富"内涵日进日新、"传承"基因引领实践,百年名校赢得生生不息的成长动力,成为教育实践的时代样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名校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容回避地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发展、思考学校出路的教育工作者眼前。一般学校要“争名”“显名”,已有名校要“正名”“扬名”,彼此竞争,彼此超越,形成了百舸争流、红火热闹的教育景观。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掩饰不了理陛的匮乏与精神的苍白。名校究竟能不能一夜打造而成?名校之“名”有何用场?名校发展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在文化的积淀、传承、创造与生成中发展的。为了充分发挥名校在教育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影响和改变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面貌,本刊编辑部于10月3日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主办"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百年名校校长高层论坛。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60余所著名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2014,(6):51
<正>苏派名校联盟,以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江苏教育》杂志为平台,致力于提升会员学校管理水平,塑造学校文化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入苏派名校联盟,您将获得一种身份——我们将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刊登苏派名校联盟会员单位标准全称及法人代表姓名,并给您颁发苏派名校联盟会员单位证书。加入苏派名校联盟,您将获得一种优先——在同等条件下,您将获得《江苏教育》相关版别、多种形式的宣传优先权和论文发表权。加入苏派名校联盟,您将获得许多机会——会员单位有1个名额参加本刊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联合举办的"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会员单位有5个名额参加本刊与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合组织的"杏坛杯"素质教育征文竞赛活动;会员单位有至少1个名额参加我社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发起的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活动;会员单位有1个名额参加本刊组织的境内外教育专  相似文献   

17.
<正>你赞成"名校办民校"吗?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3年8月份进行了"名校办民校广东城镇居民看法"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大多数不赞成名校办民校,"利用公共资源赚钱不合理"、"义务教育变成收费教育"是不赞成的主要原因,且有过半受访者不愿意让子女入读这类初中。其中,广州、深圳的市民最不认可名校办民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到名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参与学校课改的经历谈起,对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事业上"用心干事"进行了阐述。重在强调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工作中讲究态度、方法,讲究敬业、奉献,且要牢固树立"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心,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淮北市实施"名校带弱校抱团发展"战略,打出名校分身、弱校攀亲、集团化办学等"组合拳",凝聚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整体合力,化解并遏制大班额和择校热,突破了薄弱学校发展的瓶颈,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淮北市充分发挥名校、名园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效应,在新城区建立分校、分园,打造优质教育扩容"桥头堡"。2006年,石晓伟作为淮北市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推行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已成为各地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的手段之一。因为有"名校"的噱头,"集团化"的效应,于是集团办学受到热捧,成效有时也难免被人为夸大。名校集团化办学火爆,耐人寻味。笔者观察,各地实施的名校集团化,主要有对口支援、委托管理、捆绑发展三种模式。由于各地名校资源的稀缺和垄断,当地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成为组团发展的真正推手。在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下,通过实施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子帮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