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33年,纳粹政权颁布旨在促进"民族共同体"繁荣发展的《绝育法》,强制推行绝育政策。大量德国妇女,特别是女官员、女医生、女护士等职业妇女群体广泛参与强制绝育政策的实施,成为该政策的支持者。与此同时,近20万德国妇女遭到绝育,丧失生育权乃至生命,承受着长期的心理创伤,成为这一政策的受害者。德国妇女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是经济大危机、纳粹政权的鼓动性宣传和强制性举措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侧面透视出极权社会中女性的极端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是晚期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单一的现代性>标志着他介入现代性论争.詹姆逊坚持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一文化特征的判断,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实施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批判,认为"现代性的复兴"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3.
德国纳粹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到最终夺取政权,有着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在这诸多原因中.经济危机是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无论是纳粹运动的兴起与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还是纳粹运动的发展与夺取政权.经济危机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纳粹德国鼓励妇女结婚,多生育子女,支持非婚生育,制造更多的纯雅利安人口,为纳粹种族主义和侵略政策服务。广大的德国妇女则对此政策采取了沉默乃至支持的顺从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意识以及群体心理的影响,纳粹政府暂时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从而取得了她们的信任,婚育政策和法规的鼓励或者强迫,以及纳粹蛊惑人心的宣传等。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形态发生重大变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京派小说也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现代性的意识.文章从现代性的文化内涵、现代主义的理念、背景和艺术理想等层面分析了京派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肯定了它们在艺术探索上所作出的贡献.这种现代性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阿伦特对于"恶"的区分及界定构成了她对现代伦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构架.她指出:纳粹分子所犯下的罪是"平庸的邪恶",而非"根本之恶",而这一"平庸的邪恶"是由于其"无思想"所造成的.阿伦特将这种观点置于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整体研究之下,从现代性自身历史与现实的视域解读极权主义之恶,阐释其产生、表现及消弭之道.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是20世纪英美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股诗潮,其发生与壮大展示出审美领域现代性的独特诉求,其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与新奇。这一诉求既体现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对历史现代性价值观的认同与趋附,又展示出审美现代性对历史现代性的背离与批判。同时,这一现代性诉求更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在创作技术上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三个方面,对应为现代化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和宗教世俗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展开是以"自反"为主导的,它带给20世纪中国人最全面的后果就是生存背景的被改写,"断裂"成为20世纪现代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9.
"强基计划"作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政策,以聚焦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公平与效率、选培用才一体化等独特优势,在开局首年取得良好成效.但作为一种面向少数人群的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在两年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学生对基础学科的认知存在偏差、分数权重与求学初心相冲突以及"高门槛"限制了学生选择权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文章从调整招生录取标准、实施人才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保障以及协调政策主体等方面,对"强基计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多元化背景,大学语文的课程活力在于引入当代视野和对话思维:即在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培养学生“当代与传统”的对话意识和对话热情。以此深层定位出发,大学语文的教学传播需在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介的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有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2.
1940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写作一直遭受着处于主流地位的“工具文体”的严重制约.“新时期”文学突破“工具文体”的历史起点,并不是有学者所认为的“八五小说新潮”,而是“伤痕”、“反思”小说.这一突破,主要是通过“精英主体”的语言表达、“精英语言”的本体追求和“异语”的现代性录用等策略,从而建立“精英文体”的方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性的全面展开,知识分化已然侵入到了学科的内部。这种现代性的知识分化在有效地组织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不妨说,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现代性的知识生产体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悖反。此一现代性的吊诡较为明显的表现在,文学理论研究者难以获取有效的"知识"以成为"文学理论家"。这种境况之下,19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总是此起彼伏,而应对它的重建虽然已经展开二十余年,却也难以奏一时之效。然而,在追问什么是好文学理论的同时,以"接着说"的方式来重建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合法性,就有可能开启一种新的希望。因此,值得学界投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现代性的历史建构中,哈维无疑是一位不可小视的人物。可是在以往的科学史著作中,史学家们浓墨重彩的往往都是其科学贡献与劳作过程,很少有人去挖掘渗隐其中的形上理念和方法论导向等科学范式问题。事实上,正是这些范式的出现,才真正是科学告别古代和中世纪的思维定势而大踏步地朝向现代迈进的标志。本文通过对《心血运动论》的详尽解读,提撕出哈维有关“科学真理与来源”、“活体解剖背后的哲学构架”以及“生命神秘性求解”等“问题式”,以图彰明其科学哲学思想之全貌,进而表达出哈维的科学作业作为“过程与环节”对于科学现代性的历史建构“在途中”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提问与阐释的。现代性的论述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了多方面的质疑,"谁的现代性"这种提问再次提出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把对现代性的质疑转变为一个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思考。这一思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有两种取向值得重视,其一是查尔斯·泰勒试图从社区主义那里寻找资源,以文化差异性来建构非中心化的世界图景;另一种是设想从传统主义那里找到新的依据。在中国,现代性处于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但传统主义的影响依然深厚,即使是较大限度可以接受西方现代性基本理念的论说者,也设想依靠传统主义来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思想文化基础。论文认为,超出简单的中心/边缘,同质化/多样性的对立,回到个体"本真性"的基础,建构一种"主体最小值"的思想文化,可能是适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一种设想,它可以作为新的起点,在保持现代性基本价值理念的前提下,通向更具开放活力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Whilst much has been written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elite schools in Hitler’s vision for his ‘thousand-year Reic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 area within the history of the Ordensburgen that has not been examined – that is, the content of training for particular groups given at these eli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wartime period.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 short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role of the Ordensburgen in Nazi society for the purpose of contextualisation and then moves on to examine the specific lecture programmes of the training course for South Tyrolean political leaders, which took place at Ordensburg Sonthofen from 12 August–4 September 1940. Its purpose is to discover the lecture content and training given to political leaders in this eli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8.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精英阶层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婢女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同时激烈地要求废除蓄婢习俗。婢女被视为受压迫妇女的典型代表,蓄婢习俗则代表着国家的落后愚昧,与精英阶层追求的新的民族国家形象相悖。在此背景下,民国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力图禁止蓄婢习俗,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sponses of former Nazi elite school staff to the pressures of denazification. Teachers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known as Napolas for short – boarding schools for the Third Reich’s racial elite – were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purge of National Socialist supporters from positions of influence, due to the schools’ intimate relationship to Heinrich Himmler’s S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w for Liberation from National Socialism and Militarism in the US occupation zone in 1946, however, allowed Napola apologists to construct a 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which rehabilitated the Napolas’ postwar image and successfully reintegrated alumni into West German society, in many cases long before the Adenauer government issued a series of amnesty la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