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在超高层结构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探讨,超高层结构通常是指高度达到200米或200米以上的建筑为基准的建筑物,以这样高度建筑物为例,在应用活性粉末混凝土进行施工的建筑以及应用普通混凝土进行施工的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建筑结构的相关建筑及其自重效果、抗震效果、动力特性以及建筑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我国传统建筑抗震类型及国际最新的建筑抗震技术,建议加大最新抗震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建筑抗震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14,(2):123-12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技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将系统介绍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理论、模型、方法和典型案例。主要内容包括:性能化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常用弹塑性分析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精度分析: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在ABAQUS软件中的模型和算例,以及作者在上述软件中开发的适用于抗震弹塑性分析的数值模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技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还将介绍一些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结构多尺度有限元计算方法、结构倒塌模拟,以及基于倒塌的结构体系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区域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抗震建筑的结构体系也不断完善。建筑的抗震设防是整个工程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建筑物抗震的同时也会对建筑自身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建筑抗震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而探讨其对建筑物结构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筑抗震设计对结构构件有明确的刚度与延性要求,传统核心筒等结构体系的第二道抗震防线与第一道防线相比刚度相差太大,其延性也无法匹配,抗震效果并不理想,而钢板剪力墙结构则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筑工程抵御大地震灾害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具体承担。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大地震下建筑工程抗倒塌关键技术、震损建筑的抗震鉴定加固关键技术、建筑抗震前沿理论与技术、抗震技术集成和示范,切实提高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抗震防灾的水平,完善我国建筑安全设计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我国震损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加固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7.
隔震技术作为工程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具体涉及结构振动理论、综合控制理论、新材料科学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隔震技术往往采用系列隔离与控制措施,减轻或抑制受到地震作用的建筑物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而实现结构抵抗外界的振动能力的提高,同时实现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提高。文章着重介绍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面隔震技术的应用,以期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层混凝土建筑工程对于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需要我们队抗震结构设计进行合理优化,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特点,其次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最后提出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从概念设计入手,从宏观角度采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应采取适当的隔震、减震技术,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联动效应,同时要加强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总之,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设施设备工程师要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预应力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当前方法对建筑进行设计与应用时,在正常使用的状态下,不能对建筑设计的挠度进行计算,存在抗震性能较差以及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对缓粘结的预应力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利用缓粘结的预应力技术在平齐线的某站中的应用,以及在分析了缓粘结的预应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设计,对摩擦的损失以及受弯构件、抗裂以及裂缝的宽度与挠度进行计算,通过缓粘结预应力的受弯构件的实验研究,给出不同龄期情况下张拉的预应筋需要克服的范围,完成对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实验的结果表明,缓粘结的预应力在建筑中的应用,使建筑施工更加简单,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免拆保温模板复合剪力墙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形成的现代化节能建筑体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具备着良好的节能性能,同时更是有效的提高了室内的使用面积和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因此就目前社会发展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本文就免拆保温墙复合模板的设计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应用手段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设计建筑结构时,应当加入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设计,所以需要结构抗震的相关概念设计,这种概念设计是为了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针对地震发生时的征象与特点,本文将详尽阐释建筑结构中的所需要的概念设计性的问题,与其各方面的结构设计应用。同时希望本文可以对别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CL建筑结构体系是一种轻型、保温、抗震性能优于其他结构的新型承重结构体系,整个结构不使用实心粘土砖。本文对其设计、施工、抗震性能及与砖混结构的经济比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说明该体系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建筑结构鉴定及加固的意义、设计原则及抗震加固技术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结构鉴定和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对层高、自重、大空间、灵活间隔以及抗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BDF高强薄壁管空心混凝土技术,是一种现浇混凝土结构新的结构体系。齐市第三中学实验楼大厅应用了此技术,与梁板式混凝土结构相比,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各个行业也随之出现了变化,在建筑中抗震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有效的提高抗震性能。框剪结构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的应用框架剪力计算的方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简述了在框剪结构中框架剪力的调整方式,希望能够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针对目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对柱及与其相连的节点承载力与抗震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结合超高强混凝土工程应用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性,介绍了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的比较分析,建议采用型钢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贡献卓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也必然要随之有所提高,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近些年来地震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这就使得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了人们所日益关注的问题,抗震结构的加固技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提高建筑结构稳定的关键,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根据建筑周围的环境以及地质条件,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文章首先对固设计原则经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外科学家运用现代科技。设计建造了不步新型抗震、防震建筑。这些建筑。尽管结构不一,形式各异,但在功能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弹性建筑”一族.科学性最强,防震效果甚佳.堪称当代抗震建筑中的“大哥大”。  相似文献   

20.
潘振平  王岗  覃朗 《今日科苑》2010,(16):24-25
结构抗震设计中,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SSI)是一个难题,计算模型中不可随意简化;联系各国有关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效应规定的抗震规范,提出结构中常见的桩基础抗震设计理念及思路,并对模型的人工边界进行了讨论;工程应用表明,新型结构支盘桩对结构抗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