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正邦 《湖南教育》2004,(10):46-46
读了2004年的新版《湖南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如饮香醇。今年的《湖南教育》确确实实换了新颜。第一,她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感觉。无论从形式上讲,还是从内容上说,她都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第二,她给了读者一个艺术的享受。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佳作,十分清新,十分生动,读后令人久久回味。我跟学校的老师们说,《湖南教育》是艺术的《湖南教育》。第三,她让读者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参与感。其实,贵刊去年就悄悄改变了面貌,我校的刘曦老师,在去年增设的《校园故事》栏目上就曾几次亮相,今年他又登台了,学校的老师们好生羡慕他。我…  相似文献   

2.
正认识肖复兴源于他的作品。读《父亲手记》与《我教儿子学作文》,我看到的是一个好父亲;读《和当代中学生通信》与《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好老师;而读《我的读书笔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好读者——一个好读书的人。根据阅读经验,原以为《我的读书笔记》是一本"读后感"的合集,从中可以看到到底是哪些书给一个作家打下了精神与艺术的底子。可是,开卷发现,他只是在给你讲故事。  相似文献   

3.
朱谦祥 《教育艺术》2005,(11):42-43
3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湖北省武钢九中李永高老师的《质疑推门听课》一文,在读者中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不少读了该文的老师,都发表了这样那样的看法。3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又刊发了两位校长的文章:《“推门听课”何错之有?》与《还是敲门听课好》,以回应李永高老师的文章。读了这三篇文章,我也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认识"任勇,对任勇有"印象",完全缘自于读他的书,读他的文章。从早几年读的《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数学教学艺术与学习指导》到最近读的《任勇:研究让教育更精彩》《任勇: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前前后后读了十多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  相似文献   

5.
感知贾平凹     
夏坚德 《新读写》2011,(2):50-51
贾老师出过一本散文集厚如砖头叫《朋友》,写了许多他认识的文化艺术者,还有孩子。我读,感觉贾平凹老师的文字是绵和宽容的,对人都充满了爱意、敬畏和尊重。贾平凹老师他今天的成就里有文字的,也有性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与《教育艺术》”艺术──《教育艺术》的生命源侯开良编者按:我刊读者挚友寄来了这篇披肝沥胆的文章,我们振奋我们感激。我们热望继续不断地接受更多的激励、监督和鞭策!李燕杰老师您好!无论给您写信还是给《教育艺术》提点意见都需要勇气。“艺术──《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一书。这本书记述了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主要内容共有5个部分组成,即《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锻造卓越人格》、《回答心灵的呼唤》、《学生的思考》。静心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李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用爱心温暖童心,用爱心感化他的每一位学生。他对后进生的教育艺术,使学生信他、服他、爱他。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很值得我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8.
<正>崇拜于永正老师是从读他文章开始的。1998年,在《江苏教育》上,我读到《这里是一片语文教改的"芳草地"》一文,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语文教改。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也见识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此后,《江苏教育》上陆续刊发了于老师的《导入的艺术(上)》《导入的艺术(下)》《"熏锅屋"》《说"和谐"》等  相似文献   

9.
让阅读滋养心灵每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谈经历时,都会首先想到读书对于自己巨大的影响,李希贵亦不例外。他说: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他读《掌握人性的管理》,读《经营人生的智慧》,读《理解艺术》;他读林清玄,读叔本华,读尼采;他读散文、哲学、教育学。然后,他幡然领  相似文献   

10.
读了余映潮老师的《鹤群翔空》教学实录,联想到他的《教材处理艺术》等文章,我对他创造的“板块式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我认为,“板块式教学”无论是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与学习能力,还是教学的层次性等都颇具特色,富有新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流程具有“整合性”。  相似文献   

1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河南教育》迎来了她的第25个生日,作为她最忠实的朋友,20年来的情愫终于有了倾诉的机会———可是,积攒了这么多年的话,竟然在此刻无声地沉淀了下来。1986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山村小学任教。临行前,我与老师告别。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想把教育当做事业,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老师把他珍藏的《河南教育》送给我,并给我布置了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道作业题:读完杂志后,写一篇心得寄给他。这是我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我跟《教育艺术》学说话王蔚东我承担教育(成人教育)、工会、妇女、普法四种工作,只订了一份《教育艺术》。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了。《教育艺术》每一期都使我陶醉。那么多老师用我步入大教育殿堂──真善美──老师们在创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奋力去创造。这,几乎成...  相似文献   

13.
张杰 《教育文汇》2009,(5):37-39
2005年暑假,我有幸被邀请参加《教育文汇》杂志举办的笔会。在泰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我和来自利辛的特级教师张帮群同住一室。晚上回到宾馆,张帮群老师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我问他看的什么书,他说是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还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没有。张老师又问我平时爱读什么书,我说除了读一些教育报刊外,几乎没有看过什么。他说,你这么年轻,应该多读一些教育名著。他向我推荐了约翰·杜威、马卡连柯、徐特立、  相似文献   

14.
高俊 《江西教育》2005,(5):47-47
最早读到吴非老师的文章.是在2002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记得那篇《让我喊一声冤》的文章.以犀耕泼辣的文笔.对语文教育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剖析。此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他的教育随笔.每次读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像这样为教育讲真话的文章真是太少了。这次有幸读了他的《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集.让我的思想有了新的升华.“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相似文献   

15.
最早读到吴非老师的文章,是在2002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记得那篇《让我喊一声冤》的文章,以犀利泼辣的文笔,对语文教育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剖析。此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他的教育随笔,每次读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像这样为教育讲真话的文章真是太少了。这次有幸读了他的《不跪  相似文献   

16.
面对案头上厚厚的稿子,揉着发涩的眼睛,读着厉建童老师和庄培波老师的来信,身上的疲惫、心中的不快被心头涌动的激情所涤荡。作为编辑,我情不自禁地为这样的读者拍案叫好。厉建童老师与《当代教育科学》相识相知到相恋,虽然只有短短五年时间,但他的专业成长历程说明他是真正把《当代教育科学》读进去了,他的收获不仅反映在他的科研论文里,更重要的是落到了教育实践中。这是作为教育科研刊物编辑最希望看到的情景:自己的辛劳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愿天下出现越来越多的“厉老师”。刊物上发表的一些反映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  相似文献   

17.
共同的心声     
本刊2002年第9期刊登读者调查表后,全国各地的读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信件,反映了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和对《人民教育》的殷切希望。读着一封封读者来信,我们仿佛见到了一个个老友新朋。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俊英老师说:“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和受益者,《人民教育》从‘文革’后复刊至今,我不仅每期都阅读过,而且全部珍藏着,等我彻底退休后(现在是返聘)打算自费继续订阅《人民教育》,活到老,阅读到老。”甘肃省榆中县教育局刘学周老师说:“在20多年的机关工作中,我始终把…  相似文献   

18.
当我读到《人民教育》2009年22期的《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重要》一文时,感受颇深,反复读了几遍,并通过网络把它推荐给了我认识的所有老师们,我们学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竹篮     
“老师,我觉得您给我们这么多阅读课和阅读时间是没用的,是在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您经常说:做人欲脱俗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姑姑是个老师,她也常常劝我要多读书。于是,我不停地读,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西游记》、《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讲究艺术我与《教育艺术》周若干我是一位青年教师。从教之初,常因学生恶作剧而暴跳如雷,甚至要体罚学生。有时回到宿舍后仍然要跺跺脚来发泄。我将此事告诉了执教多年的老校长,他说“体罚和暴跳如雷是老师最无能的表现,教育要讲究艺术。”我觉得是道理。于是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