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双重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于192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以往很多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论文章大都是围绕以男主人公杰克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或是海明威简洁明快的文风为主题,而女主人公勃莱特则较少有人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评论都是把她归为“魔女  相似文献   

2.
探访海明威在马德里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心目中,1937年的马德里是世界的首府。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对与法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作战的西班牙共和国忠心耿耿,他作为一名外国记者,以马德里为他的总部。马德里市和为保卫这座城池而战的士兵们深深地吸引着他。 1923年以来,海明威曾多次访问马德里,斗牛的壮观场面和勇敢的斗牛士令他神往。他观赏斗牛,接着又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记取了他周围发生的这些戏剧性事件,日后便成为他一系列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死在午后》、《第  相似文献   

3.
刘伟 《世界文化》2012,(9):11-13
在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最杰出的代表,可称得上美国小说创作这一片天空最耀眼的双星。长期以来,关于两人的比较层出不穷,到底谁优谁劣大家争论不休。当然海明威可以凭借诺贝尔文学奖占据上风,但在美国极具影响的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的榜单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2位,而海明威的两部上榜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则分列第45位和第74位,远远落后。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似之处颇多,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作品中创造的角色,还是生活中的本人,都体现了"迷惘"这两个字。两人年龄相仿,菲茨杰拉德只比海明威大3岁。  相似文献   

4.
84岁的罗伯特·佩恩·华伦在睡眠中悄然长逝。他是1986年美国正式授予的第一位桂冠诗人。他曾幽默地宣称,如果是由于写了那些用于礼仪上的诗歌,他宁愿不接受这个称号。“天啊,不,”当时他说道,“我不期望人们将会听到我作诗赞美罗纳德·里根夫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伦几乎赢得过每一项文学奖。最突出的是,他是唯一的一位普利策小说(《国王供奉的人们》,1947年获奖)奖与诗歌(1958和1979年两次获奖)奖的双奖得主。这位人们称之为“红色的”肯塔基州人,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评论家兼教师,他与克林斯·布鲁克斯合著的《关于诗的理解》和《关于小说的理解》深受几代学生的推崇。  相似文献   

5.
合成性的长篇小说《全家》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令人感兴趣的文学实验的成果之一。威廉·迪安·豪威尔斯是这个“实验”的发起人。他想邀集12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合著一部小说,每人写一章,每一章写一个人物。豪威尔斯当时是美国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和著名的编辑,也是大多数美国重要作家的向导和朋友。他觉得他有把握邀集另外11位著名作家与他一起来写这本书。1906年春,他把这一计划告诉给很有才能的哈泼兄弟出版公司创办的《哈泼斯市场》杂志编辑伊丽莎白·乔丹。后者欣然响应并答应负责这项编辑工作。她向豪威尔斯提供了一份需要约请的撰稿者名单,其中包括亨利·詹姆斯。小说的每一章将在《市场》杂志上以连载的形  相似文献   

6.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年轻尚未成名的时候曾在巴黎住过。这期间,西班牙出生的画家胡安·米罗也在巴黎。他整天画着卖不出去的画,比海明威还要穷。美国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赞扬米罗的绘画艺技超群并将其推荐给海明威。海明威去米罗的画室拜访时,看中了挂在画室里的一幅题为《农园》的画,便决定买下,可是当时他没有钱。海明威先取走画,去体育馆充当拳击教练赚些钱才一点点付清了5万法郎的画款。据说米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笔钱才免于挨饿。从那以后,过了40年,今天那幅《农园》的画标价已高达1.5亿法郎。米罗的画同瑞士画家库勒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作家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生于1870年10月10日,比他的朋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小十岁.去年(1985年)1月是契诃夫诞生125周年,而10月是布宁诞生115周年。两位作家是1895年12月12日结识的,即90年以前。在这四年之前,两人开始通信,布宁请求安东·巴甫洛维奇看看他的作品,并且谈谈自己的意见.契诃夫回信说,他“是一个差劲的评论者,评论初出茅庐的作者时,总免不了失误”。他请求布宁寄些新创作的短篇小说给他,“只是不要寄那些已经发表过的”.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了《布宁文集》  相似文献   

9.
刘伟 《世界文化》2007,(6):16-1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它与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共同构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学与化运动的基础。到2007年,这部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小说出版已经整整5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在《家常话》周刊担任编辑工作九年,该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写于1857年的未署名的无标题小说。日前,一位美国学者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正是狄更斯本人。这位学者名叫哈里·斯通,  相似文献   

11.
威廉·格扬(William Goyen)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共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和几部短篇小说集,他的敬文抒情,奔放,富于想象力,博得了公众的承认和欢迎。格扬虽不象他的同代人杜鲁门。卡波特、戈尔·维达尔、诺曼·梅勒等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和重视,但对于他的作品,同辈作家和文艺批评家都给予高度的赞扬。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阿卡狄欧》由克朗出版社在去年十月份出版,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墨西哥美国混血的两性人,他出现在得克萨斯州东部,一个男孩子曾恍惚看到了他。《出版者周刊》评论这部小说是“美的描写,寓于其中的是生活神奇般的力量。”1950年格扬曾以长篇小说《散发着芳香的房屋》蜚声文坛。七年后,他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芭蕾舞剧本,并得到公演。《散发着芳香的房屋》也是一部以得克萨斯州东部生活为背景的家庭题材小说,小说的作者就出生在那里一个叫特里纳特的小镇上。由于在小说和  相似文献   

12.
现年75岁著名的美籍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素尔·贝洛1988年又推出一部轰动美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再遭情变》(More Die of Heartbreak)。这篇小说同他创作的其它小说一样,其主题是揭示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说以肯尼思·特拉亨伯格为叙述者。35岁的肯尼思随父母在巴黎长大,后来回到美国中西部,在其叔父本·克拉德任教的大学里担任俄国文学助教。他的叔父50多岁,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植物学家,由于在研究北极苔藓方面成绩卓著而深得同行们的敬重。肯尼思把叔父视作自己生活的楷模,对他的人生信念更是执著崇敬。他叔父认为,“如果不能确信在自己的生活中能为每个人、为整个人类有所贡献的话,那么,你就没有理由继续生存下去。”叔侄两人和睦相处,十分投机,无话不谈。这从小说开篇的50页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例如查尔斯·亚当斯的漫画、希契科克的电影、西格蒙德·弗洛伊  相似文献   

13.
戈迪埃的梦     
哈罗德·斯坦利·伊德以他的《野蛮的救世主》一书而名扬英国国外。这是一部描写亨利·戈迪埃和索菲娅·布尔泽斯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的小说。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是法国最早的抽象派雕刻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写了几部最佳长、短篇小说的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于1986年3月18日在他的曼哈顿寓所逝世,享年71岁。他以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呆头呆脑的人》以及最近根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而闻名于世。《呆头呆脑的人》(1952)是一部关于棒球神话和追寻圣杯的自我意识浓厚的综合作品。不久,他又有一些较好的作品问世。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魔桶》(1958)在1959年获得“全国图书奖”,他的最佳长篇小说《修配工》(1966)亦获得“全国图书奖”,并荣获美国普利策奖。马拉默德于1914年生于纽约  相似文献   

15.
比利时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生于1903年,1989年春谢世。他一生写了50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气势宏伟,风格独特,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赢得“20世纪的巴尔扎克”的美誉。他的小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其中,有53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212部被改编成电视剧。他的创作态度认真勤奋,几乎总是强迫自己写作,有时一天能用打字机打出80页稿子。写作活动是他的致富源泉,为他带来大约2.5亿法郎的收入。巨额的收入把他变成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法国传记作家皮埃尔·比恩多伊斯称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许多人认为“他的财富多得惊人”。但是西默农  相似文献   

16.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18.
海勒谈幽默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是美国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以其刻薄辛辣的幽默感而著称。他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已成为当代文学名著。海勒还著有《出了毛病》(1974)、《和黄金一样好》(1979)。他最近的一部小说《天晓得》目前正在畅销。下面是海勒本人关于幽默的一席谈话。  相似文献   

19.
当海明威初出茅庐,还是个不成熟的青年时,曾在加拿大侨居了8个月。他既不喜欢多伦多,也不喜欢加拿大;他的小说中没有一篇是以多伦多或加拿大为背景的。但是,一些加拿大人士认为,不管海明威喜欢与否,由于他于1920年和1923至1924年曾两次侨居多伦多,这座城市对他还是有影响的。加拿大诗人戴维·唐奈在最近的一本书中断言,“正是在位于安大略湖畔的多伦多,海明威在为一家编辑部大量撰稿过程中,找到了使用各种不同短句子的创作方法。”其他人却对此提出质疑。最近在一次午宴上,  相似文献   

20.
勿恋(4)庆祝《文化译丛》创刊+周年(3)马克思的风采(已)列宁一生‘},的六天(4)·书林信息··世界艺术名作欣赏·帝莫克莉娅和色雷斯士只(1)上学前的道别(2)《圣马太》和《墨丘利》(4)一位关国作家的自我毁灭 —《一卜波特传》问世(1)《公民韦尔斯》—又一部韦尔斯传发表(3)索尔·贝洛和他的新作《再遭情变》(4)新发现的狄更斯的小说(1)英国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及其新作(2)一部传记揭示的乔伊斯夫人诺拉(2)·成才之路··世界古典名著总解说·永远改掉坏习惯如何做生活的强者梅特林克的童话剧《青鸟》(3文坛漫步··作家与作品·忆法捷耶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