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王梦颖  赵洁  陈昊 《视听》2023,(9):137-140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耦合推动了新的消费变革,网络消费的崛起推动了网络经济的繁荣,满足了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加速视角下,科学技术、社会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得网络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朝着加速的方向发展时,网络消费也呈现出“消费者异化”“消费行为异化”“消费时间异化”和“消费物品异化”这四种异化趋势。网络消费主体应通过“自我减速”和“社交共鸣”来应对网络消费所带来的异化风险。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银发网红”。乡村“银发网红”发布的短视频中呈现了多重乡村形象,对乡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也存在良莠不齐、内容雷同、刻意传播乡村负面形象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乡村“银发网红”视频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图书馆网络文化教育功能的“失范”和“异化”,指出了激活图书馆网络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提出激活并不断增强图书馆网络活力的实践探索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快捷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导致人的网络异化。本文基于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人的网络异化进行主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6.
专题数据库的构建容易产生“技术异化”现象,最终影响用户的检索结果。作者分析了异化技术带给专题数据库建设的障碍,并通过具体实践探讨了“无异化技术”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问政,是适应新时代网络发展需要,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也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问政,让党委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近年来,河南洛阳网通过积极探索,闯出了一条“网络问政”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技术为人类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和符号化上升为人们信息交往实践的手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突破了传统形式的信息交流界限。在网络技术支持下,人类的信息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但一些负面的信息效应也随之产生,信息异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重要问题。从信息异化的根源来看,对信息异化问题的反思,应该深入到技术层面,从技术异化的角度来理解信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信息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发展下新兴的评论方式,其优势和影响力日益显现,以深度分析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面对“网评”的冲击是“避短”还是“补短”?本文结合媒体发展趋势和新闻传播规律,从网络评论的优势、电视评论如何应用“网评”、电视评论突出自身长项等三方面,提出电视评论节目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李佳咪 《传媒》2023,(14):53-5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网生化转向”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迎合网络审美,因为纪录片的创作既要创新表达手段,更要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为例,从叙事方式、视听呈现、精准传播三方面分析网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指出:“科学研究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一方面要有现存者的协作作为条件,一方面又要有前人劳动的利用作为条件”。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人类社会科学交流的画面。科学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个性,但为了使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科学家必须占有一切必要的科学情报,这些情报有的是前人创造的,有的是今天的异地之人创造的,由此而产生了今天“科学”与昨天的“科学”的交流,此地的“科学”与异地的“科学”的交流。这两种交流——异时的纵向交流与异地的横向交流——纵横交错构织出一个科学交流网络,我们称之为科学交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涌流着的是被人们称之为“科学发展血液”的情报流。正是由于有了科学交流,科学事业才得以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网络研究(Ⅰ)——知识网络概念演进之探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蓉英  邱均平 《情报学报》2007,6(2):198-209
本文首次对知识网络概念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性研究。首先,从科学学说的角度探讨了在知识网络概念演进过程中早期提出的知识网络形态及其相关学说,从普赖斯的“科学论文的网络”到布鲁克斯的“认识地图”以及“知识地图”、“知识基因”再到“知识网络”的出现,分析了在知识网络概念演进中从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概念,并从科学学说的高度归纳为“地图说”、“基因说”、“网络说”和“知识载体形态说”四种学说。然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揭示出知识网络概念演进的哲学规律:①知识网络概念的产生与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②人类对知识网络认识的探索是始于网络并终于网络、由表(文献网络)及里(知识本体的网络空间结构)的螺旋上升的认识发展过程;③知识网络的出现是人类对知识文明保藏和传播方式从平面向立体化、空间化、虚拟化方式延伸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刘蕊  徐亚先 《传媒》2016,(3):81-82
网络自制剧是当前视频网站谋求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也存在着人才短缺、融资难、销路窄等问题,而“网台联动”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之一. “网台联动”是版权保护政策下快速发展起来的、网站与电视台合作的模式,能够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在“网台联动”的带动下,网络自制剧可以有效拓展受众群体、增强影视内容与传播渠道的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发展观”:一种辽阔的空间与现实生态 在通常的意识里,“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针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实际所提出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那些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问题,那些来自体制机制方面、政策层面、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都将要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我们要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把那些影响科学发展的观念、妨碍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影响科学发展的制度政策纠正过来。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种较为积极的正面力量,而网络暴力则成为一种消极表现,虽然网络暴力的本意也是希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那些有违社会道德和关乎公众利益的事情,但是在监督的过程中,舆论的作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监督”的初衷发生了背离,通过虚拟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将网络舆论监督异化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16.
英美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展“公众科学”项目已有30多年的历史。通过比较英美三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展的“公众科学”项目,分析其数据质量和公众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和问题,进而归纳出这些“公众科学”项目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实践’培养‘参与科学的能力’”。这一成功模式以“科学探究实践”为核心理念,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科学传播界的公众“如何参与科学”以及“如何具有参与科学的能力”的问题,也为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冯志伟 《新闻世界》2013,(8):334-335
新闻娱乐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轻松的浅层娱乐,放弃了理性的思考和对深度问题的追问,但是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媒介一方面“异化”着公众,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经历着“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8.
馆校结合是正规科学教育与非正规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体现,能够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现阶段,科学教育领域对“科学探究”与“科学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出现偏差,本文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科学实践”实为“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博物馆教育资源及其教育特征——基于科学探究的实践,从展览项目、展教项目、展品项目和研修项目等四个方面论述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发与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昆 《出版参考》2016,(9):15-17
著作权法律制度是与人类科技进步同步发展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对著作权法律制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随着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25日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三网融合已在全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与之相关的著作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涉及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性.分析三网融合对当前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影响,对于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不断的深入,网络舆论信息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充满着许多社会问题,由于网络舆论的不断异化,对人们和社会都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与挑战。基于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成为社会舆论争先探讨的问题,只有采取正确且有效的办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