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黑龙江省煤化工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分析,是技术路线图总体工作关键的第一步。主要工作为:产业现状与地位分析、资源现状分析、技术现状分析、关联度分析、SWOT分析以及市场需求要素分析。其目的是是为了识别未来市场对产业和服务的需求,明确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和动力,准确进行黑龙江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分析,为产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确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以及研发计划的组织管理提供依据,同时还为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将推拉理论引入生态产业链形成过程的分析,找寻出影响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推力"、"拉力"和"中间障碍因素"因素,对各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详尽的剖析,从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利益、生产成本三条作用路径,构建生态产业链形成机制模型,总结生态产业链产生的真正动力,为科学规划和设计生态产业链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洪进  洪嵩  赵定涛 《科学学研究》2015,(2):195-204,241
国家技术政策和企业技术战略以及二者之间的协作情况影响着航空航天产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本文构筑了技术政策与技术战略的矩阵分析模型,提出了航空航天产业技术创新的四种主要类型,归纳了航空和航天产业各自的发展历程;并基于1995-2010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科技活动数据,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对技术政策、技术战略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受到国家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战略的双重影响;且创新绩效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国内技术的提升;国家技术政策与致力于自主创新的技术领先战略关联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关联理论出发,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杭州市会展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并分析了杭州市会展业与第一、二、三产业内部部分产业的关联度,发现杭州市会展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大于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关联度为0.724 8;会展业与第一产业内部农业的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00 5,与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593 0,与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业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27 7.结果表明:杭州市会展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以及生产总值均有较强的关联,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杭州会展业的发展能促进杭州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转型,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球专利壹键智能化情报分析平台,基于2012—2021年的专利数据,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对比、技术创新合作等方面对川渝黔产业技术创新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重庆次之,贵州最弱;川渝优势技术同质化较高,产业布局存在较大调整空间;川渝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烟草等领域,川黔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大数据领域,渝黔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均体现了各地的资源特色和发展战略;川渝、渝黔技术合作力度近年来均下滑,但是川黔技术合作力度略有提高;近十年与近五年相比,川渝、川黔、渝黔产业技术创新及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最后,提出加强川渝黔技术创新合作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探究区域绿色技术溢出与创新的关系。空间性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相对于京津冀表现出更强的区域收敛趋势,且高水平集聚优势明显。进一步构建门槛计量模型,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国外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对两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发展与绿色技术效率的严重差异化是制约京津冀地区吸收国外绿色技术溢出实现一体化良好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区域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8—2017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变化,并将长三角地区41城分成中心区与次区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抑制绿色发展;分地区结果显示,中心区与次区域发展存在差异;长期来看,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时变效应,且变量之间的动态关联度未能达到高效调动。基于此,提出合理推进高技术产业集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所谓流动包含劳动力由传统产业地区向现代产业地区流动、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劳动力过剩地区向劳动力缺乏地区流动.这些流动动因往往相互叠加,难以单独识别.推拉理论将这些因素划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范畴,解决了劳动力流动因素的识别问题.本文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定量研究劳动力流动的模型Todaro系列模型的演进发展过程及其应用于实证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调查统计数据的编制及社科调查的维度框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彭辉  徐佩琦  邵玲  潘云龙  何国嘉  郭曼丽  伍梓 《资源科学》2022,44(11):2330-2340
京津冀各地的水资源与能源通过区域内外产业链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分析该地区的水-能系统关联有助于制定资源协同管理政策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水-能系统关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核算了水-能协同节约效益。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各地能源部门与水资源的完全关联均远大于直接关联。其中北京市能源部门由于从中国其他地区调入了大量高耗水产品,从直接关联最低一跃成为完全关联最高。②京津冀各地水部门与能源的完全关联均大于直接关联。其中北京市由于循环利用了大量的再生水,在三地中直接关联最大;河北省由于本地其他部门的用水效率较低,在三地中完全关联最大。③京津冀地区能部门对水和水部门对能完全关联在2012—2017年间均有所下降,其中前者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中国(除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变动效应和生产结构变动效应,而后者则是由各地自身和中国(除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变动效应和生产结构变动效应共同驱动的。④京津冀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水-能协同效益,但2017年相对2012年收益有所下降。随着水/能生产部门用能/用水效率的快速提升,京津冀地区未来的水-能协同效益可能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IT产业条块分割、配置不均的格局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第三增长级的快速发展。分析了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由此界定了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模式,依据钻石模型分析了京津冀采用大集群战略发展IT产业的可行性,运用因子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我国三大IT产业集群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明晰了影响京津冀IT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了IT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模型并据此探求了IT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针对京津冀IT产业大集群战略给出了发展路径、策略与详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于明言  王禹童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99-102,135
从产业分工和产业集聚角度出发,基于产业层面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系数、区位商,从中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三省市的各自区位优势以及目前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区标准,产业结构效益尚未转化为实际竞争力,竞争力不足成为最大限制性因素;部门全而不精,大而不强,关联度低,协调性差,产业链不畅;但是产业中朝阳部门所占比重大,结构较好,产业整体发展呈现优化升级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的全过程(投入、运行和产出过程),将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联盟创新主体的效用指标,构建"基于主体效用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体系",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收集了西部地区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涉及的29个创新主体的相关数据,采用Choquet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2014—2016年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运行绩效进行评价,指出联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续的联盟运行机制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的关键。基于情境理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情境的5个维度,即知识基础、组织结构、信任程度、文化距离与收益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障碍,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与体系,基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以及投影分析五个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2005年—2012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最高,河北最低;具体行业技术创新效率三地区各有差异。最后对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措施,以达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整合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天津的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协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五链融合”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促进生产合作,以人才链创新合作方式,以创新链构建合作研发平台,以资金链拓展融资渠道,以政策链完善合作机制,提升跨区域军民融合产业持续竞争能力,逐步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专利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光伏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定位,探析光伏产业在国际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从三方面分析技术知识定位:以专利地图识别企业在产业链分布中的定位,以跨国专利引文网络演进实现对企业在知识网络的定位,以专利家族数据阐释企业国际竞争布局的定位。发现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并不仅仅依靠产能扩张及低成本,而是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方法,该方法分为大数据产业属性分析、大数据产业战略基础分析和大数据产业战略定位分析3个分析步骤。提出大数据产业的业态构成、产业特性。在大数据产业战略基础分析、大数据产业战略定位分析2个步骤中以湖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战略为例作实例研究,提出湖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向湖南省政府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是京津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DS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18年后呈加速提升之势。但三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仍处于初期水平,存在创新能力发展极化效应显著、创新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备、创新链和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产业创新格局、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趋势分析,分析了滨州市各产业及城市化水平对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并透视协调性、找出“增长因子”和“障碍因子”。从而,提出了该市应继续坚持“调整是主线”;加快推进“十大产业链”的构建进程,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健康楼势、打造绿色楼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工业产业链的延长,以及新上工业项目,应立足对农业产业的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