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愈加密切,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接受审美与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以刘白羽的散文《日出》的译文为例,分析在接受审美理论下如何进行散文翻译。研究发现,审美视角下的散文译文语言表达应自凝炼,此外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读者期待视野,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成一部成功的散文译作。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比如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如何使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符合原著要求,即体现出翻译的忠实性——这一问题译界始终争论不休。本论文独辟蹊径,先从原文性质和篇幅长短问题入手,进而讨论影响译文忠实性的八种重要因素,最后得出译文忠实性的实质在于更深层次达到对原文及时读者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交际意图。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试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名利场》杨必译本不但表达灵活,不拘泥于原文句式,而且行文流畅,完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风格和文体。依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验证看出,句子层面,译者将复杂的句子简化为数个核心句;词语层面,译者讲究用词,即忠实原著,又不过多地受原文形式束缚;篇章层面,句子前后调整,使意义联接更加紧凑,译文风格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中要想对原文有忠实而准确的理解,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的语言因素语境以外,还必须需考虑到非语言因素语境对于话语含义的制约,这样才能更好的译出原语的语用意义.本文旨在通过一些翻译的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非语言因素语境之一的情景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情景语境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角度对跨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认为翻译不只是字面意义的对等和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是与译者的参与和再创造密不可分的.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哲学解释学,解释学中的翻译及其对跨文化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审美再现包括人物形象美、叙述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通过比较《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发现,由于译者原则不同,杨译忠实于原文,有利于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语学者研究;霍译则更加顺畅,容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其翻译实践仅以忠实和通顺作为翻译标准是不完全适用的,钱钟书倡导的"化境"论在翻译实践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风格和意境上对等,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文字转换,更适合作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思想.相比传统译学的单一标准,"化境"论需要译者用多元化的标准来完成两种语言的情境转化.从而达到商...  相似文献   

10.
吴芳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2):112-114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把认知应用于翻译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翻译是一个包含了拆解原文和整合得出译文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在四个空间组成的整合网络里进行.原文在输入空间1中,输入空间2包含了译者思维空间,译文即整合的结果--层创结构存在于交织空间中.认知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的能动作用,并能更好地解释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等概念.  相似文献   

11.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翻译目的论来指导《华尔街狂人日记》的翻译实践,并分析如何依据目的论的三规则(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原文。从而加深对翻译目的论的认识以及加强翻译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其翻译实践仅以忠实和通顺作为翻译标准是不完全适用的,钱钟书倡导的"化境"论在翻译实践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风格和意境上对等,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文字转换,更适合作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思想.相比传统译学的单一标准,"化境"论需要译者用多元化的标准来完成两种语言的情境转化.从而达到商务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揭示了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特点.以《围城》以及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英译本FortressBesieged为例,探讨了会话含义对文学翻译如何实现等效翻译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语言,有助于译者捕捉原作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在译文中准确传递原文的隐含意义,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等效.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是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翻译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翻译必须在一定的话境中进行,语境和翻译之间关系密切,语境对翻译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的重要功能就是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准确地转换不同的语境.以《简爱》中译本为例,论文扼要介绍了如何结合语境将原文的真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凸显女性人物形象的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富含女性主义思想色彩的小说《飘》的四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四位译者笔下的斯嘉丽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译者译本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形象翻译。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译者均有女性主义意识,并在译本中为女性发声;男性译者虽然有女性主义意识,却在翻译中有扭曲女性形象之意;女性译者对女性形象有保护和提升之意,但对于原文中贬低女性形象的一些语段,也有保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只要懂点外语,加上一本词典就能翻译文学作品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体统一,  相似文献   

19.
翻译绝非易事 ,文学翻译若能再现原文风格则更难 ,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可以视作英译汉翻译作品的最佳译作。译文精彩之处视为译者典范 ,为文学作品的英译汉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60年代末,解构主义作为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法国。其代表人物德里达将这一思想引入翻译领域,他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拒绝传统的翻译忠实观,为当代翻译研究开拓了新视野,使人们重新对翻译理论进行反思。我们应在肯定其进步性的同时认识到其局限性,力求在今后的翻译研究中做到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