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拙文《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认为金雁同志在该刊1985年第4期刊出的《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一文中所说布哈林于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应译为“社会主义民族类型”。“类型”与“模式”虽然涵义相近,但还有区别,此处二者不能混用。学报编辑部把拙文送交金雁同志看过,她当即写了一篇《再谈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长文,与拙文同期发表。她旁征博引,坚持为自己的见解申辨。  相似文献   

2.
读了高放老师针对拙文《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理论》(见《苏联历史问题》1985年第3期,并以补白形式摘要刊登于《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而写的商榷文章,很受教益。例如文中介绍的塞顿—沃森的有关观点等等,均为我所未闻。但在受益之余,对文中一些看法仍觉有进一步商榷之余地。兹作此文,略抒浅见。高放老师说,我把与当作“同一个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是误解。我只是说布哈林文中被人译为“民族模式”与“民族类型”的“模式”与“类型”是“同一个词”(即,由于技术的原因,《苏联历史问题》付排时去掉了原文字母),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或曰“斯大林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缺陷与弊端,各国社会主义者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随着“南斯拉夫模式”(所谓“自治社会主义模式”)、“匈牙利模式”(所谓“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的相继出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模式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存在着不同模式的理论?翻检有关资料发现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布哈林。他在1922年1(?)  相似文献   

4.
政治,经济技术价格论 刘弟久(1.3)城乡分离、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 宋文周(1.9)论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 欧阳康弓建国(1.13)谈党政分工 李巨方(1.21)关于地租基本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 郭云飞(2.59)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 杨秋宝(2.63)建国以来陕西省内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 阴治农(2.73)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高放(2.107)再谈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金雁(2。109)经济范畴的更新和变异 侯征白永秀(4 .29)论社会主义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 易炼红(4.36)布哈林提出的是“社会主义类型”而不 是“社会主义模式” 高放(4.4…  相似文献   

5.
列宁“遗嘱”的提法,最早是在1924年1月26日斯大林做的《悼列宁》的演说中出现的。斯大林曾六次宣誓要执行列宁的“遗嘱”。他用自己的话不加引号地提出要保护共产党员的称号、保护党的统一、保护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和扩大共和国联盟、忠实于共产国际的原则等六项内容。1924年,美国记者伊斯特曼在莫斯科访问后出版了一本《列宁死后》的书,其中收集了有关所谓“列宁遗嘱”的资料。1925年7月,托洛茨基在俄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伊斯特  相似文献   

6.
摘要: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对苏联体育的报道自然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对冷战背景下《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进行了阶段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同盟加兄弟、到分裂与对抗、走向“正常化”的演变,《人民日报》的苏联体育报道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意识形态认同阶段(1949—1965),《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体育事业发展、苏中体育交流、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联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并从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三方面积极建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意识形态斗争阶段(1966—1980),《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体育领域的“勾结”、苏联在国际体坛的霸权行径、世界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以达到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霸权主义”政策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淡化阶段(1981~1991),《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侧重报道苏联参与国际赛事、苏中体育交流、苏联打破世界纪录,呈现出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苏联亡党亡国是《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最大挫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悲剧。审视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的真理。苏联亡党亡国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因苏联解体而陷于毁灭的不是社会主义原则,而是过时的斯大林模式。在苏联亡党亡国23年之后的当前,深入解读《苏共亡党亡国20年祭》,以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历程进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再次把苏共的成就和失误区别开来,从而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取得初步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弊端逐渐显现,阻碍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从国情出发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9.
论斯大林极权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极权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主义”、个人极权、恐怖主义、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不可否认,“斯大林极权政治”曾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它对苏联乃至世界其它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沙俄的历史传统和苏俄的现状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品质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运动,从批评领袖个人及个别政策的错误,到对理论、制度模式的反省。而对于中苏等国来说(与因苏军占领而“输入”社会主义的东欧诸国不同),追溯旧模式的社会——文化根源,对旧模式中反映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全民族的自我反省,可称为反思的第三阶段,也是更为深刻的阶段。这一阶段在我国已全面展开,在苏联自去年起也已为少数思想敏锐者所提出。但背着“发达的超级强国”包袱、国内民族问题又十分尖锐的苏联,进行这种反思显然比已在民族危机中挣扎了100多年的中国更困难。西方学者对此虽注意较早,但出于反社会主义偏见,往往简单地把“斯大林现象”与历史上的沙皇专制作类比,因而也难以科学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 88年5月《求是》刊登了许家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自觉建设社会主义》一文。《文汇报》也刊登了陈实《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陈瑞生、董德刚《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再认识》等文章,《经济周报》发表了李琮答记者问。他们一致认为:“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当今的世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也不能吃掉谁,只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3 0年代 ,通过“四·一二军事政变”掌握了军政大权的新疆督办盛世才 ,曾一度实行反帝、亲苏、亲共的“六大政策” ,邀请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苏联派人帮他管理新疆 ,中国共产党也与之建立了正式的统一战线关系。应盛世才的邀请 ,中共还先后派出毛泽民、林基路等 1 0 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了新疆政府的工作。由于这批共产党员的认真执行“六大”政策 ,努力工作 ,新疆面貌很快改观 ,出现了生机蓬勃的景象 ,一时成了国内各界人士注目和向往的“第二延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由于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的鼓动和热情邀请 ,茅盾放下他《文艺…  相似文献   

13.
在成都体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5月出版的《武术套路汇编》一书中,卷首有习云太同志的《中国武术史纲要》一文(原连载于《成都体院学报》1980年2期、1981年3期、1982年2期),对于这篇文章,笔者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习云太同志商榷,以共同促进武术史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我认为,某些所谓“武术”,还是称其为“武勇”而有别于后代的武术为好。如在原始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指斯大林关于首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广义上说,包括这一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本文试图从广义的角度探讨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揭示共产国际中后期所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紧密结合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纳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中,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思想理论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由陕西省哲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委员会组编、我校祝大征教授主编的《马列原著与现时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为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做了创造性的工作。对于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忠实于她,最好的态度就是赋予她以活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展她,这正是《马列名著与现时代》一书的作者所努力追求的境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在马列名著与现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本  相似文献   

16.
1927年冬,苏联爆发了一场“粮食危机”,最终导致了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大转变”,并触发了革命后第三次,也是对苏联未来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党内斗争。对这次危机,苏联党内各派各有解释,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这场争论尽管最后以行政手段结束,但正如斯大林在一年半后所言:对这次粮食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做出具体论述,不过在他们的著作中却暗含着对"社会主义多样化模式"的设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苏联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冷战后国外共产党在审视苏联模式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党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建设适合本国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对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江泽民主席圈定《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1996年中共中央第一期法制讲座的题目,2月8日,在中央就此专题举办的法制讲座会上,江泽民又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方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加以规定。江泽民的讲话和《纲要》对依法治国和建设社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月30日,农历乙亥新年前夕,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是继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9月对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重要谈话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叨年代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所采取的又一重大步骤。江泽民的这一重要讲话(又称“江八点”)发表以后,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台湾当局也作出了回应,国民党主席李登辉也于4月8日发表了谈话(又称“李六点”)。尽管双方在祖国统…  相似文献   

20.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最终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得到了实践论证,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与苏联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苏联对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影响,并以此来反映中国对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