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文章总有个目的。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某种谬论,或表彰某个人物,或介绍某一件事,或传播某一种知识,或抒发某一种感情……总之,不论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努力表个态,反对什么,赞成什么,都要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议论文称为论点)。我们阅读文章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弄清中心思想。如何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研究标题和头尾。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主旨;有的标题虽没有直接点明,但为我们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有些文章的头尾提示或隐含中心思想。2.抓住主旨语句。如《琐忆》一文所引鲁迅先生的两句话就是全文的主旨句。3.综合段落大意。记叙性文章,当你理清楚情节结构或思路线索以后,归纳中心思想也就不困难了。4.分析主要人事。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归纳中心思想应侧重抓住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一、中心句展示主旨。中心句是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全文中心论点的体现,文章其余的句子都要围绕中心句,对中心句进行阐发或论述。如《恰到好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这就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以开宗明义的方法点明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和作者的主张。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开头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明确提出全文的论题,后边四个部分所有的语句,都是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分析论述。中心句有时出现在文章  相似文献   

3.
阅读课文要弄清它的中心意思,常用的方法有:一、找出直接点明中心意思的语句。二、抓住关键语句。三、注意标题。课文标题有的直接暗示中心,有的形象的暗示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转换,既揭示了记叙的地点和内容,也暗示了其中变化。四、学会分析概括,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弄清全文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中间为过渡段,再分析第一部分内容写百草园给“我”带来的快乐,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死板枯燥的生活,过渡段表明我对百草园的  相似文献   

4.
一、观其大略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  相似文献   

5.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写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呢?突出文章的中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十种方法: 一、巧立文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有的作者在文题上就直接点明中心。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的题目就属于这种。二、首尾点题。有的文章开头或结尾直接点明中心。如《詹天佑》一  相似文献   

6.
朱熹说,读书,须是知贯通处。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如何,就要看能否迅速捕捉贯通处,也就是说是否很快地辨别和筛选提示全文内容的重要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常见的重要信息有以下两种:  一、课文的标题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信息之一。 许多课文的标题点明了话题范围,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时间地点非常明确,读了标题就可知其大意。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作者的观点,如《热爱生命》。也有比较费解的,如《提醒幸福》的“提醒”是珍惜的意思,“幸福”指的是“心灵的感受”,需要联系全文的内容才能明白作者的特定含意。有的标题…  相似文献   

7.
一、分析下列标题的深刻含义:文章的标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的最鲜明和最精炼的概括。因此,分析文章的标题的深刻含义,要从文章的背景、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文体等方面考虑。1、鲁迅把小说取名为《祝福》,其深刻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标题?3、“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含义是什么?4、作者以《路标》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5、为什么作者以《火刑》作为标题?二、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统观全文,联系上下文,从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感情、修辞方法或写作方法考虑。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把象征和比喻混淆起来,例如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中的海燕象征着什么?鲁迅《药》最后的花环象征着什么?谢冰心的“小桔灯”象征着什么?陶铸《松树的风格》中的松树的风格象征着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时就不会自觉地把象征当作比喻,似乎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辨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它们两个无论从概念的含义,还是从表现形式、使用方法等方面看,都迥然不同。这里介绍几种区别它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言之有“的”一般地,写文章都有其写作的目的,即要颂扬什么,批评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告诉人们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指导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的”是第一要素。 1.确定中心。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后确定中心。有的题目就直接了当地点明了中心:如《全神  相似文献   

12.
一、分析标题现中心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略知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者通过‘嘴影”的四次描述,表现了亲子之爱,父子之情;后者则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描写,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不满。(二)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人民勤务员》《生命的意义》、《同志的信任》等。二、抓住首段点中心为文之法,“开篇点题”,这个题可能是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如《任滴…  相似文献   

13.
古诗鉴赏题在高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指导学生准确地鉴赏古诗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解读题目,明确重点作品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起了统率作品指向的作用。特别是诗词曲的题目,有的点明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山居秋暝》(王维)、《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夜雨寄北》(李商隐)中的“秋”“春”“夜”等;有的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闺怨》(沈如筠)、《恨别》(杜甫)中的“怨”“恨”等。如果把握了题目,进…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雕凤凰》(板书:雕凤凰)“雕”是什么意思?“凤凰”呢? 生:“雕”是刻的意思。生:“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师: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生:“古时候,有个有名的木匠要在木头上雕刻一只凤凰。”开头点题。师:这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  相似文献   

15.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6.
设疑品味 ,寻找、概括文段中心 ,进而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这是学习《怀疑与学问》一课的关键。下面具体谈谈这几个环节的操作过程。“设疑品味”对学习本课来说 ,意义更特殊 ,也更重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同学们掌握本文的一个检验。设疑可分为读前设疑、读中设疑、读后设疑。读前设疑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标题、作者生平情况、写作背景等而设置疑问。如 ,针对本文标题《怀疑与学问》,我们可提出这样几个疑问 :什么叫“怀疑”?“怀疑”与“学问”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它会对做学问起到什么作用 ?课文内容是否能回答这几个问题 ?等等。读中…  相似文献   

17.
来稿摘登     
要想让学生尽快具备阅读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把握中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如《飞夺沪定桥》一课,文章就是围绕“飞夺”来写的.2.从文章的开头入手.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的中心.如《詹天佑》一课.第一句就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相似文献   

18.
【写作导语】 一、什么是点题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 二、为什么要点题 巧妙的点题之笔,着墨不多,但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几句警语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精辟有力,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题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点明全文中心,使读者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越教越高,越研究越深。我现将自己在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的海边上拾到的几只贝壳,奉献给大方之家,以期赐教。 一、讲清标题 点拨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内容,有的点明中心论点,有的表明了体裁写法,有的暗示了作者独运的匠心,讲清标题有助于学生理解、鉴赏文章。比如高中语文第三册《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标题题面意为:分别了(再见吧),司徒雷登先生,十分客气。题底的意思则是:滚蛋吧,侵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美国帝国主义!标题不仅语意双关,而且运用主谓倒装,生动形象,增强了幽默效果,具有强烈的讽刺感,也洋溢着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感。讲清了标题,就使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中心。有的标题辅以图示法更佳。如本册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让学生谈理解。  相似文献   

20.
“意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义解释只有6种,但在实际运用中,远远不止这些。如: 1.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语句所表的意义) 2.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