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哈佛大学在教育领域引领全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问题也同时不断的出现,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哈佛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究,阐述其课程设置,以及所开设的课程特点,从而给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与启示。即注重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课程之间的平衡;学术性学科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平衡;课程的前沿性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等现象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开发没有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以及课程衔接缺乏有效的基础和手段.借鉴澳大利亚培训包体系的经验,为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和谐衔接,我国可采取如下措施:课程开发打破"三段式"课程模式;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兼顾不同生源素质;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应从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寻找和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融盐入水、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育人效果。“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和方法论课程,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特征,课程思政的开展也有其特殊性。本文紧紧围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首先总结了课程思政元素七个方面的体现;然后依托课程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深入阐释了应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确立具有本土意识的课程与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存在着简单引用、错位嫁接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来指导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象.联系我国国情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实际来判断,直接引用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并不能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滥觞,恐怕与我们盲目追随国外教育理念,忽略我国自身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放逐本土意识有关.课程与教学观念变革应确立本土意识:挖掘、整理、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立足我国国情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实际,批判地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总结我国以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课程:特征、视角转换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其共同之处在于成人教育逐渐正规化以及成人教育的专业化。这些特征及视角的转换启示我们,我国的成人教育要建立兼顾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学科体系;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完善和稳定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借鉴、更新;树立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6.
建设本土课程教学理论,不仅是课程教学实践的迫切呼唤和课程教学论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民族文化主体自觉、本土课程教学理论自信的表现。建构本土课程教学论,应采取以下策略: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传统课程教学论思想;借鉴和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教学论思想;大力开展课程教学实验;推进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课程论研究三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课程论研究经历了理论储备期、独立时期与研究深化期,并在研究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构建、学科建设、课程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需要正确认识课程论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借鉴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单一取向与综合取向、本土与世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问题。为了使我国的课程论研究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未来的课程论研究应形成整体论的方法论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理论学科体系、凸显课程研究的本土化、促进课程理论之间的对话、唤醒研究者的反思意识以及注重对课程论的未来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改革都在国内引发了争议。深入分析美国“数学战争”的缘起、争论和不同观点,并与我国数学界、数学教育界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争论对比,有助于了解中美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自主探究、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认识学科的传统体系。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提出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问题。课程是学校范畴的概念,学科首先是学术范畴的概念,其次是学校范畴的概念。课程建设的用力方向在于"教",即在于建构适合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的用力方向在于"研",即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探究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相关性很强,二者相互支撑,互为作用,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教学实践推力。不同类型属性的学科课程与之相关的学科关系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近7年来,核心素养问题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呈现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呈现出从借鉴他国到本土思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特征。审视当前的核心素养研究,仍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内容深度不足、本土视野狭窄等突出问题。未来的核心素养研究应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重视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研究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课程开发研究在中国课程学研究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学研究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40年的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它们分别是对西方课程开发模式理论的译介、对课程开发基本问题的逻辑思辨和对校本课程开发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这些方面的研究让我国课程开发研究重与世界同步,既为课程学科积累了智识财富,又为课程实践贡献了理论智慧。未来,我国课程开发研究宜在关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着力基于本土课程实践的原创性理论研究,为世界贡献中国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课程研究在我国已取得巨大进展,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课程研究的学术传统主要通过移植和引进西方课程理论来建构自身的课程理论体系,课程论学科研究存在依附西方课程理论话语与缺乏严格的学科规范的问题。学术规范的确立、学术批评的开展与课程研究的本土化,是重建课程研究学术传统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现代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思维方式甚至思想方法的变化,都内含着不同的课程评价框架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自身特点,借鉴混沌理论的启示,形成了由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的开放的三螺旋结构,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赵慧臣  何琦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64-68,58
伴随不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不同课程形成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反思目前的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可以发现:已经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关注课程体系问题;注重课程模块的组合,课程关系有待强化;提供更多课程选择,学习应用有待提高。从理论角度看,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应该以协同进化为内在目的,以优势互补为重要方式,以竞争升华为路径选择。在实践开展中,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群建设应该面向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引领课程群建设;应用协同理论,指导课程群建设;构建互补体系,开展课程群建设;实施科学评价,优化课程群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课程研究的本土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万海 《教育学报》2005,1(2):21-25
全球化语境下的课程研究日益呼唤一种本土意识,从本质上讲它是指课程研究中的原创意识、求真意识、自主意识、民族意识。当前我国课程理论界明显缺乏本土意识,表现在传统课程思想的断裂与流失、对外来课程理论的化仆从心态、局部共同体组织松散、问题域不明确、命题与话语体系的依赖性等。缺乏本土意识的课程研究将危及到自主的化领导权的保持,弱化研究的专业敬畏感与自我身份认同,加剧学术浮躁之风。当前致力于研究问题域的转换、探求“体验性”课程研究及学术规范与评价机制改革等几方面,可以作为提高研究本土意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靳玉乐、艾米等同志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要借鉴国外教育成果,但借鉴不是“移植”。我们要批判地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和经验,梳理我们传统的课程思想,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课程理念,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以本土化的方式澄清各种概念、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卑”影响理论自信不足;理论“移植”引发本土效力失衡;研究“虚华”导致研究流于形式;“经验主导”催生研究主观臆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理论自觉的缺失。因此,要树立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自尊与自信;坚守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强化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度;唤醒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性反思;构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自觉,继而形成引领本土实践、化解研究困局、完善学科建设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多学科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促进高校学科优化与融合、提高大学生综合性素质的高校合并改革,使我国高校具有了综合性或多科性学科体系,但遗憾的是,在这种多学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显见提高。视野狭隘、人文精神缺失、知识和能力的协调性低、问题意识不强、创造能力差等问题依旧存在。大学课程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的单学科课程意识、分裂的课程方案、知识拼盘式课程内容以及"给予式"实施方式是导致多学科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仍然低效的主要原因。充分发挥多学科体系优势,有效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素质,应注重强化多学科课程意识,形成课程的综合思维;合理优化大学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转变传统的知识课程观,促进从知识到素质的发展;构建"自主开放"的课程实施体系,促进大学生素质形成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的缺陷,如重赶国际发展步伐、忽略本国高职课程的条件;对哲学理论的片面理解的应用;存在传统学科课程的倾向;课程信息反馈不足,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建议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应在重自身条件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全面应用哲学理论;采用校—企联合课程;建立课程信息反馈机制;职业资格证分为理论与实践技能课程考核两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