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科逻辑起点的界定与单一理论逻辑起点的界定是不同的,只有清楚学科逻辑起点的界定标准才便于从纷繁复杂的学科概念中找到该学科的逻辑起点。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理由在于,“现实的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领域的高度抽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的历史起点,是导引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主题的基础概念,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体育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同时“全科教师”作为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下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体育教师匮乏的状态.本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探讨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逻辑起点,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然起点”和人社会化的“文化起点”.从社会互动角度剖析了全科教师视阈下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向度,情感与地位、互动深度,知识与求知欲、互动广度,体育精神与表达,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透视了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之缘起,探析了基于全科教师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孙杰远 《教育学报》2006,2(4):31-35,57
人的本质认识是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本文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即人的本质的认识出发,解读了卡西尔符号哲学的深刻内涵,继而对现代教育的本质观、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育技术观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是学科整个理论结构的基础。教育技术学科的逻辑起点对该学科及其理论结构的构建起着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但是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笔者对近些年不同的教育技术逻辑起点观进行归纳总结,试图对国内有关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认识进行全面概括,并引起同行思考,提出新的教育技术逻辑起点——借助于媒体技术的教育.并对这个逻辑起点依据逻辑起点的五项标准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资本主义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形成的理论逻辑起点包含最初理论逻辑起点、直接理论逻辑起点和最近理论逻辑起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其形成的最初理论逻辑起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其形成的直接理论逻辑起点;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是其形成的最近理论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和终极使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学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从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探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逻辑起点和属性,阐释以本体论、方法论和时空论为基点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厘清纵横双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学科支撑,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文(1)中指出,学科教育学的创立和发展还存在着某些基础性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名称,体系和内容的三个疑难。本文试图就“内容”疑难中的学科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作一点探讨,从而为探索“疑难”的解决途径作一点尝试。 1 某门科学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该门科学的理论表述(其实也就是理论形成)体系的起点或“第一个概念”——一门科学正是由其理论体系表述出来的。理论表述过程一般地在形式上表现为把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逐渐具体化,即不断由作为起点的概念定义内涵更多的概念的过程。通过各个逻辑中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逻辑起点推导到逻辑终点,就意味着理论体系的完成,也就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因此,对于要建构的科学来说,逻辑起点是一个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的革命性就在于以“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为其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从而积极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将人的理性无限扩展后而丧失了本真的人、变为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荒谬,并对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理念为逻辑起点的错误颠倒进行激烈的批判和颠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来阐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现实的理论根基,充分论证“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是马克思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批判改造,从感性实践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理解,天才地作出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科学”思想论断。马克思“一门科学”的思想蕴涵着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的感性及其实践生存论,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共进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属性的理论学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学科大厦的根基和成熟的保证,对理论的系统构建与健康发展有着前提性与决定性的意义。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同时,首次主张意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逻辑起点是学科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受教育权”逻辑起点论,是在逻辑起点理论元研究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通过与逻辑起点内在规定性的一一印证,以论证其作为教育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适切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特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3.
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人论",就是对"人的基本问题"即人性和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人"是所有管理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人在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人在管理理论中的基本位置,管理理论范畴的建构必须从对"人的基本问题"的追问开始.从基于"政治人"论的古代政治管理、"经济人"假设下的现代经济管理和"文化人"视野下的当代文化管理等管理理论之"人论"的逻辑起点,分析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人性观,推演出"人论"作为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逻辑起点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审视,还是从社会现实的维度来考察,科学与人文的分割和对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因此克服二者的对立,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成为20 世纪乃至21世纪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中外理论界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种促进二者融合的研究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观、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观和将二者加以折中并以"整体有机论"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观.与其相对应,中外理论界形成了从三种不同角度加以整合的不同路线:从科学角度出发研究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所展示的科学文化整合路线,从人文角度出发研究人文与科学融合问题所展示的人文文化整合路线,以及从科学和人文相结合角度研究二者融合问题所展示的人类整体文化综合路线.在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考察视角和整合路线的探索中,展示出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研究特点和未来走向: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细化特征、研究领域的交叉趋向、研究视角的人学转向、研究取向朝“人”的实践层面拓展等,并且展示出只有把科学与人文共同置于“人”的视域,理解科学与人文共同的“人为”属性和“为人”属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者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6.
自从“范式”一词出现以来,对它的研究与探讨便成为诸多学者孜孜以求的一项论题,对其内涵的界定也在诸多学术流派的争论中日渐清晰与深化。“范式”最初由科技哲学家库恩提出,随着人们对各项学科理论本源的深究而不断的发展应用到了多门学科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理论范式的科学界定日渐实用化,理论范式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构建学科理论基础的一个参照系。本文从宏观上研究并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对规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概念、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体系均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文体育观的理论建构是以体育与人生存的三种主体的关系为划分内在结构的依据,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理论建构。从人学的观点看,人及其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单个人的本质的统一。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自然本性方面,体育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性方面,体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方面,体育是促进人的个性与人的身体、心智一起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文体育观的理论建构是以体育与人生存的三种主体的关系为划分内在结构的依据,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理论建构。从人学的观点看,人及其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类本质、社会本质和单个人的本质的统一。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自然本性方面,体育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性方面,体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方面,体育是促进人的个性与人的身体、心智一起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成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极指归,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目的正是对“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意义表达。借鉴后现代主义理论,我们在对理性主义所持的现代教育目的观进行消解的基础上,重构一种全新的教育目的观,主张在教育目的观的选择与构建上坚持“正反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从探索规律到阐释文化 ——教育史研究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学具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双重属性,它不仅探索教育的演化规律,也揭示人类教育活动的文化意蕴。多年来,国内的教育史研究,存在以科学探索取代人文阐释、重“西学”轻“中学”、知识结构失衡、研究成果影响不广等局限,损害了自身的学科价值。为了走出学科发展的困境,教育史学应从探索规律扩展到阐释文化。这一新的研究路径,要求“科学”与“人文”并重,扩大学术文化视野,树立教育史研究的整体观和全局观,“通”、“专”结合,从逻辑论证走向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