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魏青衣 《广西教育》2012,(28):23-23
转眼,“撤点并校”已逾十年。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建议调整“撤点并校”政策。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承认,一些地方在贯彻“撤点并校”政策时存在一刀切的毛病,并未深刻领悟政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正>一、"撤点并校"的背景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撤点并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撤点并校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此政策在实施10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  相似文献   

3.
《山东教育》2012,(25):63-64
新闻背景转眼,"撤点并校"已有十年。日前,在一个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研讨会上,专家建议调整"撤点并校"政策,因为统计显示,调整十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一半。有学者指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000多元,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2012年5月21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4.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但是一些地方的过度集中办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政策在实施十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文章对撤点并校政策十年的变迁进行整理了分析,找到政策变迁背后的原因,为完善撤点并校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但是一些地方的过度集中办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政策在实施十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文章对撤点并校政策十年的变迁进行整理了分析,找到政策变迁背后的原因,为完善撤点并校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淼 《教育科学》2015,31(3):31-35
“撤点并校”是我国新世纪以来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社会影响.政策历经了推行、调整、停止几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进入反思、深化阶段.从城市化进程的视角分析评价这12年的“撤点并校”政策,它是历史必然,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专业化推进的原则,同时重视农村学校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旨在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制定以及实行的原因,总结、归纳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实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模式,重点立足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剖析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从而思考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宋亮 《教育》2013,(34):19-20
2012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远难行、交通隐患等问题。已实行10年的撤点并校政策暴露出大量问题:随着撤点并校的进行,低龄寄宿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家校距离较远的农村小学生不得不到学校寄宿,父母只能定期探看。这些寄宿小学生年龄过小,不能自理,还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现在,撤点并校已经减速,低龄寄宿小学生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有专家表示,低龄寄宿正在批量制造"体制孤儿"。起因于撤点并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金牙瑶族乡  相似文献   

9.
2012年9月我国实施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乡村学校合并运动进入一个停滞时期。但农村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为"撤点并校"政策寻求出路,提出更加合理和完备的建议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美国乡村学校合并运动发展历程的梳理,认为合理的"撤点并校"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学校合并现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推进,提供法律保障以及加大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0.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2,(9):2
《民生周刊》撤点并校问题在农村地区早已十分突出。在农村小学已经减少一半的现实下,再来谈撤点并校问题,已属"亡羊补牢"。没有居民参与论证、决策的学校布局设点和撤点并校,2012年第31期熊丙奇:撤点并校决定权要交给村民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中央发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指示十余年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S省两地的实证调查发现,中央有关布局调整政策到地方层面执行时,由于行政官员自身的理解使政策带有地方性色彩,在政策执行中将政策目标简单化理解并量化操作,出现政策执行与政策指向相背离的情况。大量撤并村小和教学点、农村小学布局过于集中及隐性强行撤并的思路和做法,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受到损伤,也改变了一部分农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应建立一整套民主的教育政策决策和纠错机制,强化国家行为,保护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机会,最大程度地增强政策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1年的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理应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等价值诉求。但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忽视教育公平原则且使教育的可选择性流于形式、削弱农村文化建设且抹杀家庭教育功能、忽视合法性原则且违背就近入学原则、增加农村地区家庭的教育成本和负担且加剧了学生的辍学等价值缺损。要使农村地区学校均衡配置与合理布局,必须坚持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统一的教育均衡观、坚持受教育者"权利本位"理念、坚持学校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度协调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近几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部分地区就学距离明显增加、寄宿制学校条件落后、农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加重以及由于地方生源向县镇学校集中而出现新的教育资源紧张等.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明确目前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并根据此政策引发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历史上力度最大的学校布局调整。从宏观背景上看,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制度空间,教育由普及向提高转型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语境,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战略预期,农村生源总量减少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从演进趋势上看,学校数与在校生数减少不同步,学校减幅远远大于在校生减幅;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同步扩大,县镇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教育城镇化发展与村庄学校消失并行,学生上学距离变远且寄宿低龄化。农村学校的撤并引发了程序正义、学校规模与机会公平等政策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的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途径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存量人口的转移办法基本上是补救性措施.新的增量人口应通过新的路径把他们合理地转移出去,而不能够积累成存量人口问题。农村增量人口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子女-学生(大学)-城市(镇)人口;二是农民子女-学生(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城镇(市)人口和部分新农村人口。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是关键.它能使农村人口稳定地向高层次转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转移才能使重庆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乡村学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学校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乡土文化特性和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当前乡村学校文化存在着升学的意向追求与现实可能,片面教学与完整育人,移植城市现代文化与传承乡土传统价值,离乡脱农与留乡为农,发展普通教育与提供职业技能的困惑与纠结。乡村学校文化要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原则,明确新的价值取向:提高乡村学生基础素质与培养合格公民,培育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服务于城乡教育与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其在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它使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不仅迫使乡村文化的学习主体——乡村儿童和少年“不在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间的疏离.这启示我们在制定乡村教育政策时,要积极寻求各方专家以及事件直接相关者的意见,处理好乡村文化传承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教育间的关系,在发挥政策最大优势的同时,尽量减少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西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对比两水平增值模型和OLS估计结果发现,学校布局调整整体上对小学生成绩具有负向影响,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尤为显著。学校办学条件、生均寄宿面积、学校满意度对学生成绩有正向影响,寄宿生的成绩略低于非寄宿生,家校距离、家庭经济负担、学校配套设施不健全、学校心理疏导缺失等因素对学生成绩产生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正向影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布局调整过程中,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当做好硬件配套设施和软件环境的建设,保障相关财政投入,加强监督,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Abstract:
This paper use the panel data of BEWAP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yout adjustment of school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rimary school of rural area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y the comparisons of two-level value-added model and OLS estimation result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yout adjustment policy generally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chievement,especially on the language achievement.Specifically,the factors of school condition,dormitory area per-student and degree of school satisfaction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the achievement of resident student slightly lower than non-resident student.The factors of farther home-school distance,more financial burden of families,inadequate supporting facilities of schools and the absence of psychological or other assistance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which are higher than the policy's positive effects.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ruct better hardware establishment and software condition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yout adjustment,ensure relevant financial input and enhance supervis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中,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上学难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在进行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必须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学可上"。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保留必要教学点,保障学生上学的交通安全,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