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2.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5.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朱振家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的"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中的"彼",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他",而是指示代词"那样";"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不是"拜访"义,而应解作"过分"。"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中的"相与"不是"相互"义,而是"共同"义。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有"コ?ソ?ア"三个系列指示代词,汉语中只有"这/那"两个系列。以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为例,分析中日指示代词的不同语义功能,并举例说明"ソ"系指示代词在现场指示、文脉指示、时间指示中与汉语指示词的使用差异,以此得出中日指示代词互译时,不能仅采用固定的对应指示,而需要根据"ソ"的语义特征,灵活翻译为脱离指示域的人称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8.
指示代词“这”、“那”在翻译中应用极其广泛,翻译时指示代词应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读者能否很好地理解全文,同时巧妙的利用指示代词能使译文更精练、更易懂。  相似文献   

9.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10.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11.
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我们要立足本职 ,搞好发展。本文就高等职业学校如何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精神 ,加强教学改革 ,面对市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现代修辞理论, 特别是美学修辞和交际修辞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扼要阐明20 世纪美国现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各臻其妙的提喻修辞手法及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张引 《培训与研究》2009,26(7):123-125
本文根据美学原理阐述了商标翻译的美学原则,并结合商标翻译的基本准则和实例分析了翻译商标时,如何使译名具有形美、音美、意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连云港地区民间小调的基本特征:一、小调的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各个方面,显示其内容的丰富性。二、演唱时,可连续演唱多种小调,调式间相互转换十分灵活,施用于一般的业务伴奏者。三、小调的旋律受到周边地区民歌的影响,优美而明快,同时又被其它剧种所吸收,可塑性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慎独"思想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独特的启示。在传统"慎独"思想启示下,教师应以主观能动及自我超越精神、反思精神及自律精神来改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的创作,不仅是作者借笔下人物寄托对人生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幻域中确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区域结构的调整和制造业的转移。在制造业的迅速转移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制造业是青岛的最大产业,建设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青岛具有独特的优势。抓住现代制造业,也就抓住了青岛发展的关键。因此,青岛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思路是:经过5~10年的努力,实现青岛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跨越,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跨越,把青岛建成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好、国际竞争力强、能代表世界制造业一流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机会、地位、利益、权力、名誉等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考试公正因而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要实现考试公正,关键是实现考试管理公正。在探讨考试管理公正的重要性、考试管理公正的基本原则、如何实现管理公正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看法,旨在引起各界对考试管理公正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徐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53-54,F0003
充溢着美的课堂教学,能使师生感到心旷神怡。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对教材、教辅、教法、学法、学生等的直接观照,构思后形成的清晰完整的教学脉络,进而以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将其呈现于学生,使师生达到身与竹化的至高境界,是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本文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问题,查阅了2004年到2007年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问题的文献,对留守状态是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综述认为,今后的相关研究要注重组织权威机构和优势的研究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科学的结论,揭示深层问题,同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实证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