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邱敏 《考试周刊》2013,(98):13-14
艾伦·格拉斯哥在一战刚结束时出版的小说《建造者》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支持和肯定,在一战结束10多年后出版的小说《庇护下的生活》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对和否定。格拉斯哥战争态度的转变反映了整个西方社会在一战前后的思想巨变。一战的残酷和血腥摧毁了人们先前的乐观和信仰,人们开始质疑之前所相信的一切。文章通过分析格拉斯哥的战争小说和战争态度,力图引导读者关注美国女作家的一战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金点强  郭隽 《课外阅读》2006,(12):62-63
日情报机构立下大功美有意重新武装日本二战结束后,美国独占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严格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造。美占领当局制订的新《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战后的最初两年中,美国对于日本的非军事化改革相当  相似文献   

3.
聂淼  王璇 《海外英语》2012,(7):201-202
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在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措施,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根据宪法第九条,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此前提下,日本未来的安全战略选择便剩下依靠外力防卫和非武装中立这两条道路。美国最初倾向于使日本保持非武装中立,日本国内也存在着支持非武装中立的广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日本,有一个真实存在而又不言自明的禁忌,就是避免谈及已故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否则就会遭到右翼分子和保守媒体的围攻。2000年美国学者赫伯特·比克斯在其撰写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中论定,裕仁天皇在战争期间作为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所应承担的全部法律、政治和道德的责任。该书摘取了2001年普利策新闻奖中传记奖的桂冠。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该书“内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战时天皇只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傀儡的一贯说法”。2004年9月《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的中文版面世。由于日本皇室和政府的严密封锁,…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Crane,1871-1900)活跃于1890年代的美国文坛,创办《云雀》杂志的吉伯特·伯吉斯在1895年公开评论说:“这位早熟的神童写的几部作品才气大得惊人。”①《新娘来到黄天镇》是他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取材于他作为《纽约世界报》记者报道1898年西美战争期间的经历见闻。  相似文献   

7.
放弃战争权是美国方面对日促降的首要条件,维系天皇制则是日本濒临败战危局仍竭力试图保留的要求。在《日本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放弃战争权与象征天皇制完成了事实上的政治性交换,《日本国宪法》得以成立,日本国家顺利重建。在这一交换中产生的和平主义理想,为战后日本带来无穷福祉,理应珍视。放弃战争权和象征天皇制,成为战后日本宪法两大基本特征,亦是防止军国主义在日本再度复活的法律性限制措施。如今日本政坛的修宪思路,则是从根本上颠覆宪法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应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8.
符夏鹭 《林区教学》2012,(12):57-58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通过《奇鸟行状录》这部长篇巨著,揭露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暴力罪行,探索了当今日本暴力的传承脉络,明示出对战争责任的深层思考和追究。《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村上春树由一名自由主义作家转变为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创作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2012,(4):17-18,30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略战争的发动不能仅归咎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煽动,在以往的阶级分析法中被认作受害者的许多普通日本民众、部分思想文化界人士在战争中也扮演了积极角色,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右翼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氛围。把握军国主义社会结构有助于促进日本国民对战争罪责的清醒认识,也是遏制今日日本军国主义回潮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战争罪犯纷纷伏法,而作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日本,在对负有战争责任的战犯被审判的同时,日本天皇却由于种种原因逃脱了审判,从而使天皇的战争责任未被及时清算,日本军国主义流毒至今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深度揭示了二战后美国日裔的困顿生活与精神窘境。小说以三段各具象征意义的、不同形式的死亡揭示出新生的希冀。通过对死亡主题的分析,揭露冈田对于美籍日裔生存与生活的态度:现实世界或许腐朽病态,但是逃避放弃绝对不是应对的方法,唯有心存希望,适应环境并加以改变,方才是生存之道,也是进而改变这个社会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被评论家们普遍认为体现其最高成就的小说,其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战中和一战刚刚结束后的生活及人物的复杂心理。本文从战争对爱情的影响这一视觉来解读此小说,以此拓宽阅读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传奇经历是他伟大作品的来源,在他的一生中战争是个不可忽略的内容。战争使他经受磨砺,日益强悍,也使他备受煎熬,忍受伤痛,内心绝望。伴随着战争成长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他的作品。从早期以战争为题材的《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谁而鸣》到后来歌颂英雄主义的不朽之作《老人与海》。作品中的主人翁也是"硬汉"海明威的人生写照。战争摧残了他的生命和健康,腐蚀了他的灵魂,带给他以强大的痛苦,却也带来了文字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战争权力之争在建国伊始就已拉开序幕,国会在争夺战中鲜有作为,而总统多主动出击,战争权不断扩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总统战争权急剧膨胀.而国会在一战结束后竭力限制总统战争权扩大,二战结束后却将战争权拱手相让,以至20世纪70年代总统战争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死者与裸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8.
荒正人作为“二战”后日本文学界诸多论争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战后初期在其主导的《近代文学》等阵地上发起了“政治与文学”论争。他超越左右阵营,以“三十岁一代”的代言者姿态,对文坛前辈们发起整体性的批判。他强调应通过“肉体的思想化”,以转向体验和战争体验为媒介,反思战前、战时放弃信仰抑或曾协力了军国主义的“四十岁一代”之意识形态主张,拒绝盲信、盲从“主义”,以此实现对战前、战时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扬弃,直指对战后文学主导权之争夺。面对战败“末日”,他以战争体验、战败终局为经验前提,对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应对战败“末日”持积极的认知态度,不惮挥别传统、从头再来。荒正人所代表的《近代文学》同人以事实以及跨战争的思想、言行连贯性为依据,在道德层面发起了对文坛前辈战争责任的追究,发出了每个人应自我革命、自我反省的呼吁;这与新日本文学会以其自身主导权为自明前提、以阵营区分为特征而指向他人的自我批判要求大异其趣,双方终而走向敌对亦是必然。二战后至今,战争责任问题在日本逐渐虚无化,回到战后初期的原点对此虚无化路径做实证性考察本身是必要的,文章也希望以此为战后日本文学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继处女作《喜福会》大获成功后,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也赢得了美国主流读者群的一致好评。小说讲述了以江微丽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在战争期间及在美国经历的一系列创伤事件。本文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小说中江微丽,胡兰等女性人物的创伤经历,挖掘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封建思想以及非人性战争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这场战争给伊拉克、美国、世界都带来了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作为物理教师,在关注伊拉克局势的同时,我也从中捕捉了一些信息,编成一些习题,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2003年3月29日的《扬子晚报》国际新闻栏目中的有关信息为素材,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