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称谓就有“经师”与“人师”之别,盖有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之说,“经师”乃知识之师、专业之师,“人师”乃德性之师、教化之师,“经师”乃为师之必要条件,而“人师”乃为师之充要条件,“经师”由艺臻道后才能成为“人师”。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为教师,只有从“经师”走向“人师”,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人师”的养成面临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功利主义追求现实利益、理性主义忽视美善德性等挑战。“人师”之质,在于胜理行义,将教书与育人真正融为一体,在于经明行修,不仅通晓理论而且德行端正,言教与身教真正合一,在于德行道艺,不但自己明道还要有传道善教的艺术,由此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3.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5.
【阅读导引】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遵循由“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  相似文献   

6.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管子》之静园之道从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名实相符、“以形务名”是静园之道的认识论基础;虚心应物反映了静园之道的哲学特征;“内德”强调入内心的定静修持;内聚乃为内德之泉源,而内德与儒家的礼、义和法家的法、权又是内在贯通的。静园之道既是认识论,又反映了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8.
“以载道”的口号是否值得去听姑且不论.单是那个“载”字就有大道理。载道、载事、载情、载理,以及载善载恶,载是与载非,载美与载丑等等,都说明“”仅仅是工具,没有无前提的独立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什么具体事都不做只是当“专业作家”、“专业诗人”,或是专门以舞弄字本身为业为趣.都是世上最无用的人。越是出名,越说明世界已经贱得可以。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12.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13.
“无”作为玄学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是品位极高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它的内涵到20世纪在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阐释。“空”是无的变体,其本质是“悟空”、“悟道”,是文人所追求的美的人生境界。“玄”作为“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人生体验而进入美学领域。“妙”是“非意象形称之可指”的,是“玄”的另一概念指称,但又不尽相同,它的美学内涵恰与西方的“美”相类,它的出现提高了玄学论美学的品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史前人类巫术和宗教中与他们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崇拜对象如土、水、火(光)等,一旦形成,就会对后来整个明系统和化观念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后来一切崇拜观念的形成,莫不与之发生密切关系.所以形成了最初的“元崇拜”的基本范畴概念。  相似文献   

15.
老子著作《道德经》蕴含着深邃的“道纪之人”思想。“道”是“道纪之人”生成的前提,“道纪”是“道纪之人”所遵循的规律。“道纪之人”抱朴、虚静和守中的情貌特征,对现代人生成质朴之朴素品格、守静之平和心态和适中之处世准则,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促进自我完善,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以往所作的研究有许多错失处,对之重新作一番新视维的彻照和阐析,加深对魏晋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世说新语》中的“七贤”与“八达”既有深情的“殉美”者,又有伪情的“秀丑”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处于贫弱中的中国,纷纷转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文明”重视。但是,在一场向西方学习“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的热潮中,却有部分知识分子对此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在肯定西方“科学”与“物质”对中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并由此指出了个体精神发展的重要性——鲁迅和梁启超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杨桦 《学子》2004,(3):34-36
本文提出了“母亲”这一概念的范畴结构,探讨了定义这类范畴的方法。“母亲”这一范畴有众多的成员,如“生母,养母,继母,未婚母亲,乳母,代理母亲,遗传母亲,生物母亲,……。词典对“母亲”的定义遵循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如:出生模式,哺育模式,婚姻模式,家系模式……。以上认知模式是“母亲”的比喻义,引申义的根源。但无一能反映“母亲”的原型意义。本文通过对“母亲”的成员的分析,提出了“母亲”的范畴结构以及定义该范畴“原型”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其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的和谐统一,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以第三折《长亭送别》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