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男子柔道运动员赛前控体重身体成分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通过对西安市男子柔道队参加比赛的16名运动员减重前、后主观感觉、身体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不同控体重方法(缓慢减重法和快速减重法)的利害之处,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合理的控体重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频数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中北大学2003届大学生的体重指数(BMI)和身体机能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MI指数与肺活量/体重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台阶指数、安静脉搏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实验法以及统计法,对38名大学女生进行15周的爵士舞训练,研究爵士舞对大学女生体重及肺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后女生的瘦体重增加,体重减轻,体脂肪及体脂百分率减少;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指标显著提高,呼吸频率降低,最大通气量和潮气量明显改善。结论:爵士舞能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燃耗、增加肌肉弹性、减轻体重、减少体脂肪及体脂百分率、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以及腿部力量、增强人体关节、韧带、肌肉弹性以及灵活性、提高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平衡性、锻炼呼吸器官的功能、提高心肺的工作能力,能使练习者身心放松,头脑变得更加清醒,有益于练习者脑部的运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对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要求和特点,选择设计荷叶黄酮配方,并进行本营养品的减重降脂作用及安全性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体外酶抑制法测定荷叶黄酮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试验进行荷叶黄酮的减重和降血脂作用研究.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荷叶黄酮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油红染色法定量检测荷叶黄酮对3 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荷叶黄酮对脂肪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肥胖大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荷叶黄酮能显著降低动物的体重,体脂比,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HMG-CoA还原酶活性.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荷叶黄酮可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补充荷叶黄酮配方营养品具有明显的减重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脂、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广州市成年人体质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民改善广大市民南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已有的九个理论假设原因进行了调查论证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广州市成年人体重偏轻属正常范围之内,他们滑有盲目减肥;心肺功能较差主要是市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不科学所致,与污染有一定联系;商业服务人员体质较差的客观原因是工作时间长而无规律,主观原因是取向于钱的价值观,经常到消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健康测试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统计法对2004年吉林省普通高校的男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发展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现阶段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供可参考的详实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湖南少数民族儿童营养状况和体型分布,对小学860名6—9岁儿童按NCHS标准划分成14个身高与体重组,分析各发育指标和体型因子的组间差异,比较不同组间在体型分布方面的规律,作Heath-carter法体型分析。结果表明,儿童骨骼、肌肉、脂肪与身高别体重HWR指数上升高度相关,在主导体型分布的体型三因子方面,内因子逐步取代外因子,且体脂的积累程度对体型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2541名7—13岁学生(男1320人,女1221人)进行身高、体重和皮褶厚度的测量,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定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男生营养状况优于女生,城区优于郊区,但郊区膳食结构枝城区合理,随着年龄增长男生营养状况向两极分化明显,女生则逐年改善。与1985年比较,体重增加显著,营养过剩者猛增。并就调查反映突出的低体重和肥胖问题进行讨论,对应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营养状况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689名亚热带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皮褶厚度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他们的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腹脐部、腹侧部皮下脂肪发育情况测试,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了亚热带青少年4项皮褶厚度发育各项均值及脂肪含量等数据,为在21世纪深入了解亚热带青少年皮下脂肪发育的规律及人体营养储存变化的情况,给营养学、人类学、教育学、运动选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及竞技成绩进行了统计、归纳、分析与研究,以期对我国跳高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定量测试等方法,对华东地区部分高校在读研究生的健康意识、体质健康、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与本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健康意识较强,但体质健康、体育锻炼状况较差,这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探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以及心理健康外显行为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内在变化的整体模式,最终达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已证明:体育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事实表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却在减少。本研究以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和美国中北部的爱荷华州这两个经济、教育实力相对较为接近地区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等特征条件下,影响这两个地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作为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从比较中得出启迪,为我国青少年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一份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医体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意义。具体从中医体质在学校体质健康评价、中医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的实质联系、非传统体育对不健康的中医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的方法与手段、针对不同类型中医体质学生进行体育分班教学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培养学生利用中医体质理论养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运动缺乏症(EDD)是一种儿科疾病,特点是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下降,低于目前的推荐量,也与积极的健康结果(health outcomes)不一致。目前,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符合EDD的诊断标准,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日常MVPA的最低要求。本文的目的是强调10个与青少年EDD有关的重要研究问题。需要进行重要的研究来更好的定义EDD的临床表现,包括评估体力活动行以确定开始出现EDD的年龄或发育阶段;包括运动技巧和体能的运动起源(kinesiogenesis)的检测;以及对影响青少年MVPA的生活方式因素的评估。关于治疗EDD的干预措施和政策的研究问题,包括评估对卫生保健从业者进行运动医学重要性的教育和训练;确定在临床上识别和治疗EDD青少年的方法的有效性;开发敏感的、特效的、经济的方法以诊断青少年EDD;以及定制方法以促进本病诊疗的医疗保险赔付。如果未来研究不能优化EDD青少年的识别、治疗和管理方案,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医学、心理、经济和政治的新的卫生保健问题将会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实施《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规律,查找出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进行展望,旨在为《课程标准》的愈加完善和深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7730名广西聚居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体质状况及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采用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不同健康生活方式对体质结构的影响;设计、发放《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健康认知、生活习惯、体育锻炼、营养膳食与学生健康水平的相关影响。指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情况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女生营养不良现象突出,存在健康认知差、学习压力大、睡眠质量低、体育锻炼缺等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不有效控制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出导入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等针对性建议,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促进工作进行干预。为国家远程监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健康指数呈下降趋势,对此,本文采用复式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研究法,试图探讨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若干因素.研究结果指出:父母离异、黑色网吧、教育不当、不良习气、色情暴力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另外,体质下降,赌博吸毒,升学压力,心理障碍,疾病传染等因素也较大程度地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目的在于向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研究报告,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制定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有规律的健身行为是一种良好的健康促进行为之一,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处于完美状态。运用量表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西毛南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再次探讨在人类行为限制模型框架下探讨少数民族健身行为的发生、发展和与提高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认为,位于健身不同阶段的居民拥有不同生命质量的得分,健身行为越有规律,健康水平越高,生命质量也越高;人类健身行为改变和相对较高生命质量的形成过程存在"第一阶段困境"和"第二阶段惰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以户外体力劳动者这一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从其人群界定着手,查阅大量资料,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阐述了该群体发生亚健康状态的风险和主要危害,并结合户外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特点,提出运动干预的对策,为今后有效开展该群体科学健身、体质监测及亚健康状态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