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亥起义后,唐继尧率滇军入黔,颠覆了贵州的革命政权,疯狂镇压革命派和革命群众,实行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为贵州军阀统治拉开了序幕,使贵州纳入云南政府控制之中,对近代贵州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蔡锷是辛亥云南起义后云南军都督府的主要领导人,滇军入黔是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军政府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行动.入黔是北伐过程中形势发展所致,应肯定蔡锷派滇军北伐的动机;蔡锷偏听了贵州宪政会耆老会的片面之词后,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决定,则应予否定.在滇军入黔过程中,蔡锷曾多次电令唐继尧改道入蜀,但野心勃勃的唐继尧却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并最终以血腥武力夺取了贵州政权.故唐继尧对此事件须承担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辛亥滇军入黔,是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这一事件,在自治党与宪政党的惨烈斗争方面,已有很多评论。但只着重说明滇军入黔与宪政党结合,镇压自治党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其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生这一事件的阶级根源,及发生这类事件的历史必然性:要进一步从云南军政府、滇军北伐军、宪政党以及自治党等几方面的结合与对立的复杂关系中,来评价  相似文献   

4.
川盐入黔是贵州用盐的主要途径,它不仅解决了贵州的食盐问题,而且打破了黔北闭塞状况,加快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带动了沿岸交通运输业、酿酒业、采矿业等的发展,推动了黔北城镇化进程,对促进黔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川盐入黔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迁,文章论述了川盐入黔的历史变迁及其对黔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继尧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西南军阀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统治云南达十三年的时间,并控制贵州,染指四川,曾名噪一时,对当时的中国局势有一定的影响。唐继尧的一生是复杂的,对他的评价,史学界意见也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早在1912年他率滇军入黔,镇压贵州自治学社,窃取贵州都督时,就以封建军阀的面目登上了政治舞台;另一些同志则主张: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形成于护国运动之后,此前他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派范围的人士,具有革命的一面。我较赞成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6.
中央红军运用毛泽东同志“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著名东进战略,在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旬,支配着蒋介石火急调出滇军主力远驰援筑,并深入到贵阳东侧的贵定、龙里一带。我军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战机,迅速回师,第二次佯攻贵阳,穿插滇军尾部,长驱直入云南。除滇军在黔境的主力部队紧紧尾追之外,滇系军阀在滇境内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军事防堵布署呢?我分别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7.
明季中原西蜀战乱 ,南明永历王朝建都贵州 ,故中原西蜀之外籍禅师纷纷入黔避居 ,弘教贵州。他们在黔中创建寺庙 ,行化僧俗 ;开辟名山 ,弘宣佛法。同时本着弘法利生的大乘佛教精神 ,刻苦自励 ,悲天悯人 ,救死扶伤 ,济贫助困 ,修桥铺路 ,植树造林 ,开渠灌田 ,由此不仅在当时的贵州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促进了佛教在贵州的广泛传播 ,而且对化行边表 ,开发贵州 ,启迪人文 ,亦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羌族入黔考     
羌族并非贵州的土著居民,而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文章对贵州羌族的族源地、迁入时间和迁入缘由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和逻辑推理与分析,认为贵州羌族是于明末清初由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迁徙而来的。在明末清初政局动荡、战乱纷争的背景下,一部分川西北羌族士兵随大西军余部入黔,后因军事形势不利而逃亡于湘黔边境。他们入黔之初颠沛流离,后在铜仁的江口、石阡等地立稳脚跟,逐渐繁衍。羌族如今是贵州诸多民族中的重要一员,是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9.
公元4世纪,两晋南北朝成汉时期,贵州境内几十万僚人北上入蜀,深刻地影响了西南地区社会发展。作认为,昆明人东侵入黔,与土濮人剧烈冲突,晋汉蜀民外徙,南中地区长期战乱以及晋汉官吏的压榨掠夺等,均是僚人大规模迁徙入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雍正时期"遵义入黔"的情况,诸古籍皆有记载,然多从经济、地理等方面加以说明,很少从民族政治方面加以考释.本文拟立足于雍正时期的历史背景,贵州的民族状况,时"遵义入黔"的原因做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继尧作为中国和云南近代史上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一生从政从军的同时,还躬行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云南的近代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继尧对云南近代教育的贡献主要是其政治理想——成为"东大陆主人"的产物,透过他在云南近代教育史上的这些作为,可见其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旧军阀儒雅知文的另一面。他在教育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救民的情怀、开阔的现代视野、远大的抱负和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是云南近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虽以军事立身,却能以文治省,神威奋勇、文武兼备、功勋卓著应该是唐继尧较为客观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唐继尧与护国运动问题,因为挺蔡、卫唐两派各呈利己之词,以致研究者也难窥其全貌,而一般人在挺蔡派居于主导之下,几对唐继尧熟视无睹。唐继尧对护国运动的发动,在其反袁和争夺天下的心理作用下,作了揽才、整军等许多准备工作,使云南成为各方反袁力量瞩目的中心,唐也在事实上成为了护国运动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13.
天津武备学堂诞生于我国洋务运动高潮时期,为我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这里曾走出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绍曾、靳云鹏等一大批军政风云人物,还曾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铁路建设人才。李鸿章为兴办天津武备学堂倾注心智。该学堂于1900年毁于“庚子之役”。其兴其亡,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一时代中国人教育兴国强军之梦的由起与破碎。  相似文献   

14.
养子本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宗法制及其伦理观念的影响,养子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唐代统治者对异姓养子也采取禁止的态度,但在唐代中后期,由于胡族风气的濡染和军事形势制度、政治形式的变化,养子现象在藩镇出现并流行起来。藩镇养子风气影响了宦官养子,加剧了社会动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唐后期和五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叶剑英从政治上对东北军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为友军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为促成西北地区形成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局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  相似文献   

17.
唐继尧自订的《东大陆主人言志录》是海内外刊行的唯一一部唐继尧诗集,反映了作者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到二次回滇各个历史时段的观念、情感和心态。全书以同、家、友为主题,再现唐继尧从游学日本期间的热廊爱国,到辛亥革命前夜雄心犹在、壮志未酬的痛苦、紧张与焦虑,再到理想落空,迷信武力,步人中年的沧桑无奈。诗集还呈现出唐继尧对待夫妻关系的儿女情长,以及与留日好友惺惺相惜的醇厚情感。  相似文献   

18.
唐廷以逾于常时的军赏奖酬军功,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平定。其后,唐廷为了在藩镇林立的政治局面下维护统治权威,将与复杂政治、军事局面密切关联的军赏拓展为经济利益输送的工具,利用军赏着力建设中央嫡系武装——神策军,并在以"两税法"削弱了地方财权后,倚之加强对藩镇军政的控制。此外,唐廷还尝试以军赏配合政治运作绥靖河朔骄藩,并在强藩坐大时,以其维护朝廷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顶峰,也是封建社会前后阶段转变过程的临界点,各项制度急需改革,其中军事改革是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目标应该是军队建设。由于唐玄宗君臣的奢侈腐化,造成改革的不彻底甚至失败,导致唐朝社会走向衰退,影响了唐中后期政局的稳定,其消极后果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社会影响不可谓不大。唐玄宗在位时期,财政支出目标的模糊是造成唐朝国运由盛转衰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