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的相册中保留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它摄于60年前的9月2日.乍看这张照片很平常:在一个杂乱的小院中,居于照片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坐在椅子上30多岁脸容消瘦的妇女,她怀中抱着一个1岁多的婴儿,左右两边还站着两个女孩,一个不满10岁,另一个5岁多点.这是一张十分普通的母子合影.可对于我来说,这张照片却是十分珍贵的.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了。1030年,我和朋友萧军都在东北陆军阱武堂学习,毕业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左边第一个是我,中间的是萧军,右边的是杜显信,后边的是赵毅。那年,我24岁,萧军23岁。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是我国名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外知名的东方学。像季老这样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国家级”人物为数不多。看到8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病房看望94岁季老的电视新闻,让我再次回想起8年前我抓拍到的一张季老给学生签名的珍贵照片。这张照片不断告诫我:要随时准备抓拍。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5.
思念韩仲民     
思念韩仲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王仿子我凝视着一张稍稍泛黄的照片,凝视着照片上那张带一点稚气,带一点腼腆的笑脸。他就是1949年的韩仲民,一个刚刚参加革命出版队伍的19岁青年。我比他大14岁,叫他小韩,我的同事都叫他小韩,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走在我的前面作...  相似文献   

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感谢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刚才汪新来的发言也表达了我的心声,我在这里说两件事。一个是前几天在整理我父亲遗留物品时找出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38年我父亲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拍摄的。照片的背后留有文字说明。拍照的前一天湖南大  相似文献   

7.
1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张照片,标题是《翻译误译引出笑声》。说明为:“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o”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登了同一张照片,无标题,说明是“邓小平会见布伦特兰夫人”。看到国内版的读者都说:这条照片新闻真好。照片好,说明好,标题好。正象新华社总编室表扬这张照片的通报中指出的,它“画面生动,形象自然”,“使读者对两位领  相似文献   

8.
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省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特举办“辽宁老工业基地图片展”。我馆有幸承担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图片展”的照片收集和处理工作。在这次征集照片活动中,我们共收集照片1611张,经过筛选,最后选出1003张。其中包括我馆410张、新华社82张、中央档案馆9张、沈阳市档案馆188张及大连80张、辽阳49张、盘锦  相似文献   

9.
在我从事的上千万卷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工作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鲜明和清晰。这张照片,记录着共和国总书记与一个苗家山寨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10.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1.
飞雨 《北京档案》2007,(2):41-41
答:照片排列是指照片在照片册中的排列顺序。排列时,要注意先排组.后排张。一组照片是指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张照片,如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个项目等形成的若干张照片。组与组的排列是按该组产生的时间顺序而定。每组的顺序确定后,就要进行组内每张照片的排列。一组照片应按图像所反映的重要程度结合照片形成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一组会议的照片共归档了5张,第一张应是大会会场的照片,第二张是大会主席台的照片,第三张是大会主持人的照片,第四张是领导人讲话的照片,第五张是大会群众场面的照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一直是世人敬仰和推崇的世纪伟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山陵谒陵,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珍藏着一张毛泽东谒陵的照片。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这张照片在我馆新布置的展览大厅首次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14.
寻校记     
在我的家庭照片档案中,珍藏着一张略微泛黄、图像模糊的黑白照片,那是我的中专母校——湖南图书情报学校的大门照片.这张照片是1991年我在母校学摄影课时,自己拍摄并洗印出来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底总会涌起一股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5.
母亲离世后,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父母留下的照片非常少,1949年以前的几乎没有. 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圆形眼镜的一张照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1967年底"造反派"来抄家,照片被当作罪证搜走了,而且一定是搞丢了,因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张照片.那是个寒冷的黑夜,"造反派"抄完家,就把父亲押走了.他被押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那年我十四岁.  相似文献   

16.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7.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07,(7):39-39,49
今年3月3日,我接到丹阳市计经委退休干部袁杏秀的电话,说她家有抗战时陈毅和她爸爸(金坛人袁永祥)在一起的照片。她看到报纸报道我是抗战文史研究者,愿意将这张照片扫描一下寄给我。陈毅在苏南、苏中抗战八年,我未听说有金坛人士与他在一起的照片,今天听到这一消息,令我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18.
这张照片是叶挺将军于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驻地拍摄的。叶挺将军随身携带的三件宝——手枪、手杖和照相机。他总爱拍些纪念照片,或送报刊发表,宣传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成长发展,或存作军史资料。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爱好,先后有几百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照片留在了人间。  相似文献   

19.
这张1960年夏拍摄的照片,是当年我在贵州建校读书时班上全体团员的全景。二排左起第三人是我。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传承社会文明”为主题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我在参加“档案进家庭”的宣传、指导示范户建立家庭档案的同时,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档案。在收集整理家庭档案时,引起许多往事的追忆。我的家庭档案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一张12寸黑白照片,这是一张1945年7月10日我父母结婚时穿婚纱、礼服与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的合影。这张照片距今已57年,照片中的多数人已与世长辞了,但照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都在延续。每个家庭摇篮仍延续着人类生命的永恒。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庭档案整理就绪后,静下心来,续编家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