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隋、唐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发展表现在武术器械的改变,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以及集体表演项目的出现诸方面,对后世武术套路技术都有较大影响。隋时作战已通行方阵(《隋唐·礼仪志》),配合方阵作战的还有战锋队。这是机动灵活的前驱队伍,为适应阵战需要,“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结为一小队,又合三小队得意者结为一  相似文献   

2.
武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产斗争和劳动实践,是我们祖先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原始起源到春秋战国这一早期阶段各个主要时期中华武术的发展状况,原始社会武术有了萌芽,到商周时期武术开始成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独没有出现历史的断裂的国家。这种历史存续,产生了武术这种以言传身教为传习方式的格斗技艺。远古时期,武术早于军事武艺产生;在冷兵器时期,武术与军事武艺相互交融与促进;随着火器在军事中的普遍使用,军事武艺退出了战争舞台,武术也遭遇了第一次危机。本文以武术与集团军事间渊源关系、发展、变迁和分野的历史脉络为考证对象,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本质,为当前武术发展提供充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武术历来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原始社会时期,武术教育是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以言传身教传授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学校中出现了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武术教育。中华民国及国民政府时期,则正式置设了武术课程,并有了专业设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课程有了大发展,不仅成为体育院校的必修课,而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各类秘密结社,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本文首先对秘密结社的三类组织中的武术活动概况分别进行了勾划,分析了它们各自武术活动的特点和形成某些文化遗存的历史背景。其次,又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考察了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特別对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争议颇大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至今民间仍流传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演化进行了论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武术理论中某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一点历史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方历史上 ,都曾经存在过封建制 ,但二者内涵不同 ;马克思主义封建社会形态学说又与中西方历史上的封建制存在着必然联系 ;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不尽相同 ,并发生了突出的衍变。尤其是“中国式”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 ,应引起学界的重新审视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纵观世界宗教,除某些原始自然宗教外,大多数神学宗教是不能涵容强烈攻击行为的。佛教更是如此。但在中国佛教中却出现了有名的少林武术,这种现象是极其特殊的,这是由于,出于种种历史机缘和个人因素,中国佛教同武术文化之间发生了一种粘附性的双边关系:其一,创寺者跋陀及其弟子个人嗜武因素;其二,当时的阶级冲突因素;其三,少林僧助唐事件;其四,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所提供的特殊宗教宽容因素。正是因为以上因索的整合作用和合力,导致了明清时期武术同佛教共同创造出了少林武术,形成了以少林拳和少林棍为核心的武术拳械技术体系。但是,中国武术同佛教理论还没有发展为日本武道那样的禅武内涵性融合,这是今后中国少林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秦汉大移民和湖广填四川是西南巴蜀地区历史上重要的移民活动。移民不仅对巴蜀文化的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巴蜀武术以及巴蜀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借助相关史料,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巴蜀地区民族发源与形成以及移民活动与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巴蜀民族自古就有着浓厚的武风遗习,历史上重大移民活动对于巴蜀武术的拳种形成时代、地理分布和技法特点均有一定的影响,巴蜀武术体系形成以及成熟的历史时期与历史移民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巴蜀武术文化的发展实质是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较之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发达较早之特点,中国封建经济的结构和状况,大量官僚地主和商人的存在,农民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兴起以及中国封建政权的某些财政政策和措施,都使得这一特点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抗战"陪都"时期的巴渝武术,为直辖后的重庆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八年战时首都,在吸引各方贤人志士的同时,武林高手、专家、学者和武术组织也纷纷云集山城,促使巴渝武术迅猛发展。本土武术与外来武术在民族存亡之际成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国术",习武救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抗战"陪都"时期的巴渝武术铸就了重庆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历史人才分布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明清时期武术论著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成书年代、群体特征为观照点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分析,力求客观地阐释明清武术研究高峰之现象的内因,同时以期为全面考察古代武术研究之递变提供参考和研究的视角。结果显示,明清武术论著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三方面的主要关联:其一,与作者所处地域文化相关,并呈现出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武术研究圈;其二,与时代背景相关,表现出明"兵"、清"民"的群体特征;其三,则是与作者家学及社交背景相关。总体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都不是绝对而唯一的因素,而是相互作用、支撑,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中构成了一张复杂交织的关系网,共同为中国古代武术研究的鼎盛开拓了一片沃土,成就了明清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2.
审视中国古代镖局中镖师武术的技术特征、传承传播、发展演变,能够再现早期武术发展状况,丰富武术历史研究内容,还可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推广武术、弘扬武术文化提供借鉴。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就镖局对清末民初武术发展之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认为,镖局是实现武术功能职业化转型的重要组织,推动了武术的顺时代创新演变,开辟了多元的武术传播途径,稳固了师徒传承方式,推动了武术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暗器、轻功等罕见武技的深造与传承,为“以武报国”提供了重要的物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具有绿色"朝阳产业"之称的动漫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缩影的武术,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巧遇、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时代造就的契机,使武术动漫对外传播具有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几年国内武术动漫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武术动漫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武术动漫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武术动漫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作用三个方面,客观地反映了武术动漫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武术动漫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说:“商品生产和已经发展了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所由发生的历史前提。”因此,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与商业,商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开端。因为最初总是“产品在这里是由商业而变成商品的。商业在这里发展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而不是所产商品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两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进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然而,两者的成效、命运却截然不同。从科技价值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用,直接服务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封建社会本身为它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极限,现实一旦提不出直接要求,它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在对近代以来武术发生的"两次降格"窘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社会为武术发扬所带来的崭新历史机遇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探讨了武术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所应采取的战略姿态.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在"西学东渐"影响下,首先被限定在"体育"的框架下发展,导致其文化本色和传统精髓被大量过滤和丧失;其次,在体育系统中,也未能维持住"土洋体育之争"时期能够与西方体育平等对话的地位,而是从属于后者,并在体育大系统的诸多方面,都日渐走向边缘.当代社会中国国家崛起以及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为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千载难逢的契机,为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发扬光大插上坚实"羽翼";武术应该立足"来而往之"的战略姿态,紧抓历史机遇,反省、自觉自身,将自己与西方体育文化形成强烈互补的独特优长,加以挖掘、拔萃,贡献于当代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我国武术文化产生和结合的历史背景,探讨我国武术文哲思想的特征,认为:古代武举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日益成熟是武术与文化结合的重要历史背景。武术文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阴阳转化技击之道的功法观;内外合一自然之理的修炼观;仁爱宽大忠恕之心的德行观。同时认为武术自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赋有深厚传统文哲思想的武术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学校武术教育开始于中国话语体系濒危的近代,受西方体育外向追求的话语裹挟,学校武术武体分离并开启以“记”为标签的低效传承,导致学校武术主体异化的教育困局。从崇尚敏感的攻防技击、性命双修的功夫特性、万物一体的认知思维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感”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应对主体培育异化困局,新时代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要重新回归身体之“感”为逻辑的文化基因,在技术新身体、道德新身体、情感新身体生成之“感”中不断明朗身体意识,重构内在超越的主体培育话语体系,以知行合一的拳种锻炼实现“武以成人”,助力新时代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