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有很长一段被“遮蔽”的历史,一直作为“第二性”而存在。在当代文坛,“女性文学”以自己女性的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属性。本文探讨了女作家池莉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通过打破“家”的藩篱、向男人“复仇”、攻占男性理想的制高点来实现自我觉醒的几重手段。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性话语在其发轫之初就把女性身体解放与民族国家话语纠结在一起。在五四知识精英的现代认同中,民族一直是作为男性主体而获得象征意义,女性的性别表征被不断编码,成为男性主体缓解民族焦虑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和阐释空间。由此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一面往往被忽略,而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公共性一面则被凸显出来和刻意强调。《新青年》中的“女子问题”讨论,男性论者更多地申述民族自强、国家独立对于女性的要求,彰显女性意识与国家思想相交融的一面,体现出对女性性别身分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性别想象与现代认同——《新青年》的“女子问题”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性话语在其发轫之初就把女性身体解放与民族国家话语纠结在一起。在五四知识精英的现代认同中,民族一直是作为男性主体而获得象征意义,女性的性别表征被不断编码,成为男性主体缓解民族焦虑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和阐释空间。由此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一面往往被忽略,而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公共性一面则被凸显出来和刻意强调。《新青年》中的“女子问题”讨论,男性论者更多地申述民族自强、国家独立对于女性的要求,彰显女性意识与国家思想相交融的一面,体现出对女性性别身分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杨明磊 《红领巾》2005,(6):27-30
公共空间中男性身体的意义是双面的,对女性而言,从小到大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与教育不断谆谆告诫,使得男性身体总是被认为隐含着某种性意图或性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生活中必须不断敏察身边人体的性别属性,并依性别的不同采取放心或不放心的身体因应策略,在自己心态上则着重于减低恐惧与不被控制的心理调适.与此同时,男性身体也被以一种“去性化“的方式观看与理解,相对于男性常以带着性意味的“X光透视眼“观看女性身体,女性则对于男性的教养与修饰,如穿着品位、仪态举止等投以较大的关注,男性身体本身如体格、骨架、腰身或臀部等虽然也会被注意,却不必然会往性的方向联想.男性身体性犯罪化与“去性化“的双重意义,正反映出公共空间中性别偏见的普遍化,而男女双方均以不同形式成为此种性别偏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在男性依然被等同于人类、客观理性、公共领域的时代里,男性为文,尤其是男性散文主要是由表现“大思想”、“大情怀”、“大胸怀”的宏大叙事构成,忽略自我身体和日常生活情感的表达。相对于此,当下女性为文则普遍地从自我身体出发,将日常生活纳入文化与审美的论述之中,与人们一起分享她们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没有高蹈的大义,没有抽象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女书意味着女性由“沉默”走向了“独白”,这是它在中国女性史乃至世界女性史上的意义.在女书文化拥有的那个隐秘的女性话语空间里,男性的缺席和女性有限的控制权使女性自我的书写成为可能.但是,生活在男性话语中心的传统女性注定无处可逃;故而女书要成为女性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书写,又是终究难以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身体图像”作为一类重要的作品形态,很大程度上体现并代表着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实践风格,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画像”受到身体文化隐喻观念的影响,其主体性与身体图像呈现断裂状态;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图式则转向“自我图像”,这种图像确立了女性艺术家自知与自治的主体性,内含着“我”与“世界”的交织,然而,女性艺术家在女性个体与人类共性的差异问题上陷入一种悖论式困境,这导致其身体图像表意上的局促;如何将异质性因素纳入身体图像的创制之中,并生成图像文化的普遍价值,是女性艺术家群体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女性与消费的关系非常密切,女性的身体成了最美的消费品。许多研究者认为,女性身体是被建构的,是权力的结果,对这一问题,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女性身体被对象化、客体化,被规训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消费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因此而丧失了主体性;另一种看法认为,女性身体是快乐和表现自我的载体,女性消费是一种解构策略,女性的主体性可以在消费文化中得以更好的确认。  相似文献   

10.
在消费社会,女性与消费的关系非常密切,女性的身体成了最美的消费品。许多研究者认为,女性身体是被建构的,是权力的结果,对这一问题,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女性身体被对象化、客体化,被规训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消费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因此而丧失了主体性;另一种看法认为,女性身体是快乐和表现自我的载体,女性消费是一种解构策略,女性的主体性可以在消费文化中得以更好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目前超人类主义声称利用先进技术将可以克服人类身体的物理和生物限制,使人类变成“超人类”.但如果进入现象学的实践-直觉模式,那么技术对身体的影响未必是一种解放而是权力规训.在技术本体论上,所谓“在技之在”表现为技术对身体的总体规训效应.就身体的性存在而言,这种效应为妇女提供的单向历史可能性是技术作为一种男性文化构成了对妇女的规训;就身体的空间存在而言,它又以技术的集聚和流动呈现出对身体的封闭控制和远程控制.进入到身体本体论中来,技术作为身体的延展便绝不会是仅仅局限于单向度的决定论可能性.如果不再将身体的自我延展看做抽象的机械延展,而把它看做一种肉身本体展示的心智或文化延展,就能希望实现技术与身体的互利互惠,“在技之在”也能被认为变成“身体-心智-精神-技术”一体的世界状态.  相似文献   

12.
身体在伊瑞格蕾(Irigaray)的“女人话”(parler-femme/female language),西苏(Cixous)的“女性写作”(ecriture feminine/women's writing)和克里斯蒂娃(Kristeva)的“符号界”(the semiotic)理论当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但前两者所强调的女性话语依然是建立在本质主义的女性身体基础上的,因此在颠覆男性-意识/女性-身体这个西方传统二元对立项的同时又无形中使之强化。克里斯蒂娃则摆脱了本质主义的身体,倡导回归母性空间和身体性的符号界。这就取消了原有的二元对立,使女性话语成为男性和女性都可以介入的反男性中心话语和理性主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戴来是个很有意思的小说家。作为新生代的突出代表,又是女性,戴来不热衷“身体叙事”。她不仅不靠抖露女性的隐私招徕读者,更不靠大胆的器官语言制造轰动效应。戴来的小说世界是中性的,甚至是男性的。戴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  相似文献   

14.
黄氏电影以女性寻找自我为起点,经历了“花木兰”与“还我女儿妆”的两难困境,最终由对父权社会的背叛走向了重写历史重塑自我的女性 躯体书写。其突出成就即在于,以“回到自己的屋子”的女性身体的写作方式,使女性寻找自己话语的叙事策略得以完形,并通过独特的经验内容对男性语语提出挑战。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银幕上写具有独立人格理想和化精神的主体形象,这是中国电影化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旗袍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经典服装,不仅仅是披在女性身体之上的外衣,更是披在社会文化之上的外衣。对于男性这个“他者”而言,旗袍更多的是一种性的符号,是他者欲望注视之下对女性肉体的一种新的包裹方式。在父权与女权之间,旗袍提供了一个相互斗争与妥协的场所。女性赢得了自身地位的提升,但却仍然逃脱不掉男性他者的欲望之眼。但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来看,旗袍的出现是女权文化的一种表征,所展现的是一种“文化身体”,是一种女性独立、自由的符号。在当代,更是女性独特而迷人的性别魅力的符号。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这一现象场的空间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互逆性关系,这一关系取代了传统二元论的主客和身心二分。  相似文献   

17.
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帷幕.《德伯家的苔丝》中工业文明与身体之间产生了一种对抗关系,身体在这一对抗中居于劣势.与此同时,操控机器的男性与女性身体之间也存在着另一种对抗,女性面临着机器与男性的"双重压迫".本文将运用身体理论并结合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工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戴来是个很有意思的小说家。作为新生代的突出代表,又是女性,戴来不热衷“身体叙事”。她不仅不靠抖露女性的隐私招徕读者,更不靠大胆的器官语言制造轰动效应。戴来的小说世界是中性的.甚至是男性的。戴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天台上的女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文中处在“男性凝视”下的女人,不仅“被消音”而且被置于故事空间“边缘”的尴尬地位。面对男性话语的压迫与规约,她以沉默为利器,成功实现了对“现实的突围,”赢得了女性应有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在《觉醒》这部小说中跨越传统伦理观念,刻意将拥有欲望身体的女性形象作为叙述性作品的正面形象展示出来。身体意识的苏醒推动女主人公颠覆了男性的注视特权而成为注视的主体,使其试图摆脱父权话语对女性的禁忌建立在社会空间拥有主体性的身份建构模式。然而,身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存决定了自我认证无法在缺乏主体间交流的情况下进行,女主人公的自我认证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