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为实现建筑业碳减排目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业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并借助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30省份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为0.805,呈现出"M"型曲线的走势;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其规模效率不足引起的,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东高西低"特征较为明显;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部长三角沿海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2.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率呈上升态势,但效率不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自关联性,且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总体空间格局变化显著,规模效率空间格局与综合效率趋于一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区位条件、土地市场化程度等6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在不同研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苗  甘臣林  陈银蓉  陈璐 《资源科学》2016,38(2):265-275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 ,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②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③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④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⑤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生态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陕西省,运用DEA-Malmqusit方法测算了2004至2014年间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采用output-SBM模型对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的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省份生态经济治理优化决策效率整体不及东部省份的效率值;东部省份在森林蓄积量和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两个产出指标存在产出不足现象,中、西部省份在人均水资源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两个产出指标存在产出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6.
首先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减贫效率进行测算,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减贫的整体效率不高,不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农业科技投入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管理因素都直接影响减贫效率;然后,鉴于地区之间还存在较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再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考察各地区科技减贫效率值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外溢特征;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优化农业科技减贫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1997年—2014年中国204个城市科技研发效率,分析其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特点,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各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科技研发效率较低,样本期间发生剧烈波动而缓慢上升;城市科技研发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逐渐增强,高效率区域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带,低效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的城市科技研发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十大城市群的科技研发效率最高的是山东半岛,最低的是辽中南;产业结构对城市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分别对城市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负向、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面就燃气管网安全防范和发生事故后的抢修工作进行探讨。一、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防范诱发管道事故的原因分析。根据历年来各城市管道泄漏事故的资料分析,引发事故的原因可归纳为外界原因和内在原因两大类,外界原因是构成管网泄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建筑工地开挖打桩损坏煤气管道;道路施工机械碾压损坏燃气管道;违章建筑占压引起沉陷造成管道断裂;其它地下管道施工野蛮作业和不规范操作造成管道损坏等。内在因素也是构成管道事故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有:管道施工时基础处理不密实引起管道下沉断裂;与其它管线垂直交叉间距不足最终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剪切管道;管材质量缺陷引发泄漏;管沟回填质量差受动荷载震动而引发管道损坏等。针对上述引发燃气管道泄漏的原因,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强化燃  相似文献   

9.
张曦  郭淑芬 《科学学研究》2020,38(3):525-535
本文从知识空间扩散视角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发生空间关联进行理论分析,采用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了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并且空间关联越来越密切,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及中部较发达省份处于网络核心地位,黑龙江、吉林、广西等西部省份处于网络边缘地位;网络中板块内部的关联多于板块间的关联;空间邻近、交通便利、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性、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差异对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研究为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建立以及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非径向的SBM模型测度了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并分析了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及分解,从技术进步效应、效率追赶及“创新者”区域等角度探索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主要结论有:2000-2011年间的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效率仅为54.9%,效率偏低,相对于效率前沿面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发展是不均衡的,东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全国二氧化碳生产率MLPI指标平均增长率为0.62%,增长率较低,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与植物油供求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所利用的原料资源归纳起来主要有植物油脂、各种废油和动物油脂,而植物油是目前世界上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主要原料。随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包括欧盟、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在内的世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生物柴油产业快速发展,致使CBOT豆油价格持续上升,而且面临继续上升的巨大压力。我国植物油供给严重不足,直接和间接进口植物油占中国植物油总供给量的比例已达到56%,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植物油只能依赖直接大量进口,这将进一步加剧世界植物油市场的供求紧张局面;受世界植物油价格的上升,增加了生物柴油生产成本,使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面临风险。为此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特点,制定长远的生物柴油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生物柴油原料多样化,并合理引导生物柴油行业投资,以实现中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进  王诺  卢毅可  林婉妮 《资源科学》2018,40(10):1915-1930
基于1962—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粮食流动的空间网络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62—2016年,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17.56亿t,年均增长2.09%,世界粮食消费量增加17.03亿t,年均增长2.07%;世界粮食输出量增加了3.45亿t,年均增长3.0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乌克兰等是主要输出地,中国、欧盟和日本等是主要输入地;在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上,贸易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均有所增加,表明世界粮食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分布趋于分散化;粮食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强度和标准权重熵等特征值差异明显。研究发现:虽然美国粮食贸易的出度值最大,但是输出空间结构的均质性最弱,粮食出口国家十分集中,因而是其软肋;中国标准权重熵值较高,从各国进口粮食的比例相差相对较小,输入结构均质性较好,表明中国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较强。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粮食供需与流动格局的演变趋势,对于中国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贸易政策,应对国际事态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蜡在油层条件下通常以溶解态存在,然而在开采过程中,含蜡原油沿着油管上升,随着压力不断降低,以及轻质组分的不断逸出,当原油接触到一个温度低于临界浊点的表面时,即出现蜡沉积。蜡沉积的机理有若干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蜡分子向冷表面(管壁)分子的扩散作用和已经结晶的蜡的剪切扩散作用。蜡晶呈薄片状,并形成固态的三维网络,故蜡晶结构在一定温度下,有一定的牢固性,结在管道中,会造成原油流动阻力增大,直接影响产量和能耗,严重时会造成停产,故清防蜡是维持正常开采及输送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新  任强  罗胤达  代涛  文博杰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18,40(12):2329-2340
科学分析金属资源代谢过程和计算金属制品报废量是新时代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使用了动态物质流与静态物质流相结合的方法、生命周期方法、Weibull分布模型和Minitab软件,计算了1949—2016年中国机械行业铁资源的理论报废量,并对13类机械产品在不同消费结构下的报废量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发现:① 1949—2016年中国含铁产品理论报废量为21.20亿t,其中机械行业理论报废量为4.10亿t,实际回收量分别为17.60亿t和2.80亿t;② 机械行业报废回收效率为68.3%,其中农业机械类、石油化工机械类、电工电器机械类和汽车(非交通运输类)等产品的报废量增长显著;③ 2016年铁资源生产阶段中国共投入铁矿石11亿t,经加工阶段后得到7.31亿t粗钢,进入社会终端消费量为6.73亿t,代谢过程资源损失率达38.8%;④ 2016年中国铁产品社会存量为83亿t,预计2025年将进入存量铁制品的快速报废期。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点应侧重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来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吕涛  高剑  王政 《资源科学》2018,40(7):1450-1458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成品油消费量较高的区域,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品油应急储备体系,对成品油供应中断事件的响应能力较弱。本文在确定储备基地、划分应急调运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成品油应急运输网络,并应用灰色预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对2020年成品油应急储备规模与布局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警等级的提高,总体储备规模逐渐增加,各储备基地储备规模受覆盖范围和服务区域应急需求量的影响;应急调运方式由调运时间和成本共同决定,在调运距离较近时,铁路、水路和管道的应急调运量差别不大,调运距离较远时,铁路和水运表现出较大的优势。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快长三角地区成品油储备基地建设、完善成品油应急调运网络、建立联合储备和应急协调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石油供需缺口论我国石油安全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总瑛 《资源科学》2004,26(6):111-117
我国石油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今后产量只能保持稳中略有上升的势头。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幅度较大,今后石油供需缺口占国内石油需求的比例将不断上升,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为38.6%、46.0%和53.4%。为此,本文根据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特点,对未来我国石油安全策略提出五条具体建议:立足国内,保障石油基本供应;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气代油,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压力;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缺口,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兆吉  欧毅  李应晓 《科教文汇》2012,(12):205-206
成品油管道运输有诸多明显优势,现阶段我国成品油运输管网正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有部分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国外成品油管道运输分布情况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规划我国未来成品油管网建设的建议,可更好地提高我国成品油的生产、销售等环节效率,研究内容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降低供应风险的角度,对2020年前我国原油进口结构的优化路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为应对伊朗原油出口的减少提出了数量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由于我国对世界原油的需求将会持续旺盛,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大量增加从俄罗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墨西哥及阿尔及利亚等传统产油国的进口,同时减少对沙特阿拉伯、安哥拉、苏丹和伊朗的原油依赖。从未来原油进口的地区分布上看,中东地区依然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也是供应风险最大的地区。为应对伊朗石油禁运,我国应该增加从加拿大、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卡塔尔等国的原油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并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原油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9.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李强峰  王欢  冯旭光 《资源科学》2018,40(12):2351-2359
建筑业是中国最大的钢铁消费领域,动态分析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其二次资源回收潜力,为铁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结合生命周期分布函数,测算了1949—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结果显示:经过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从1949年的10.0万t增长到2016年的28.1亿t,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也从0.2kg/人增加到2029kg/人;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别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最大为2526kg/人,其次是东北地区2128kg/人、中部地区1732kg/人和西部地区1605kg/人;受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中国城乡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异显著,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城镇人均钢铁存量达3145kg/人,农村为530kg/人。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的交通运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0,22(4):67-71
藏南谷地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重点区域,是西藏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经济相对发育的中心区。虽然其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低。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对策是:现有交通运输格局在较长时期内将继续维持,需要继续提高公路的质量等级,逐步提高管道成品油运输量,加快民航的发展与续建青藏铁路,且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及维护需要中央政府的持续性无直接回报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