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小麦冀5418的干种子,对M3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性状的变异系数依次为退化小穗数穗长株高小穗数,直链淀粉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形成时间硬度系数出粉率吸水率容重,湿面筋含量干基蛋白质含量;M3代的主要性状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其中行粒重与千粒重、小穗数与株高、硬度指数与出粉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容重与直链淀粉含量、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沉降值和其它14对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出粉率与湿面筋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吸水率与容重和其它7对性状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小穗数及吸水率的变异率较大;根据累计贡献率≥85%的标准,有6个主成分入选,其累计贡献率为85.907%。  相似文献   

2.
利用~(60)Co-γ射线对郑麦9023干种子进行辐射,并对M_3代的产量性状、营养性状、农艺性状、加工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异系数看,行质量退化小穗数直链淀粉穗长稳定时间沉降值形成时间株高千粒质量小穗数蛋白质干质量湿面筋硬度出粉率吸水率容重;简单相关分析表明,M_3代各性状中有21对呈极显著正相关,1对呈显著正相关,15对呈极显著负相关,7对呈显著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加工性状和营养性状之间的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用200Gy 的60 Co -γ射线诱变皖麦50的干种子,对 M2的性状进行变异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异系数看,粒重>粒数>沉降值>退化小穗数>千粒重>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蛋白质>硬度指数>穗长>株高>小穗数>出粉率>吸水率>容重。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与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极显著,营养品质性状与加工品质性状间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用200Gy 的^60Co-γ射线诱变皖麦50的干种子,对 M2的性状进行变异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异系数看,粒重〉粒数〉沉降值〉退化小穗数〉千粒重〉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蛋白质〉硬度指数〉穗长〉株高〉小穗数〉出粉率〉吸水率〉容重。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与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极显著,营养品质性状与加工品质性状间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IBM SPSS19.0软件对82个不同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蛋白含量与干面筋和湿面筋间、干面筋和湿面筋间、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间存在0.01水平显著相关;按方差贡献率提取出3个主成分,3个主成分初始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89.683%,根据标准化正交特征向量矩阵,得出3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和综合模型,通过综合得分的高低,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排序,其中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势强筋小麦品种"新春21"的得分最高,"巴优1号"的综合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用^60Co-γ射线诱变小麦扬麦14,对M,代290个穗行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幅度是不同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粒重〉退化小穗数〉行粒重〉穗粒数〉穗数〉穗长〉千粒重〉小穗数〉株高;变异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行粒重=穗粒数〉穗数〉穗长〉株高=千粒重〉小穗数〉穗粒重〉退化小穗数。穗数、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与行粒重相关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主成分入选,分别为粒数、穗数、粒重、退化小穗、穗长、株高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91.78%。当遗传距离为39.60时,290个穗行分为各具特征的7类,高产类型应从类群Ⅵ的8份材料中进行筛选;矮秆、密穗类型应从类Ⅶ的1份材料中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于2012—2013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试验地进行,研究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对小偃2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越冬期水产量为5 940 kg/hm2,比对照增产26.9%,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品质有一定影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分别降低3.3%和3.8%,容重提高1.4%,对硬度、沉降值、拉伸面积、延展性、最大拉伸阻力以及稳定时间无显著影响.灌拔节水产量为6 210 kg/hm2,比对照增产32.7%,穗粒数增加3.5%,千粒重增加3.9%,对穗数、小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籽粒品质的效应表现为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分别降低4.6%和5.1%,容重提高1.9%,影响极显著,对硬度、沉降值、拉伸面积、延展性、最大拉伸阻力以及稳定时间无显著影响.灌越冬水和拔节水均能显著提高小偃22产量,但均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提高了容重,对其他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4—2015在陕西三原县安乐镇西毛村试验基地进行了不同肥料处理对中麦895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复合肥较常规施肥处理产量显著提高,增产10.5%~13.4%,以中化复合肥处理增产幅度最大,达13.4%.使用复合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个体质量,其中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分别较对照提高1.7%~15.4%和11.5%~17.9%;成穗率和成穗数分别较对照提高7.9%~11.9%和11.4%~16.7%;但对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效应不显著.施用复合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稳定时间、沉降值、容重、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依次较对照增加15.6%~19.4%、3.1%~4.6%、0.6%~1.1%、2.1%~4.2%和0.5%~0.8%,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和吸水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新疆春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对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定的24个春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取值介于5.01%~28.95%之间,多样性指数集中在0.80以上;与产量构成因素有关的某些穗部性状(主穗粒数、主穗粒重、株粒重)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株高同这些穗部性状间的正相关性也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抗虫棉品种和非抗虫棉杂交,在选择的条件下对F2代单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就综合农艺性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4.95%,基本反映遗传信息.各主成分分析结果依次为:结铃性因子、形态因子、铃重因子、衣分因子、营养生长因子.依据主成分评价,较为理想的杂交F2代抗虫棉单...  相似文献   

11.
于2015—2016年以半冬性高产小麦新品种百农418、百农矮抗58为供试品种,对其减氮下的产量以及品质性状进行研究,为高产小麦新品种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量从300 kg/hm~2降至240 kg/hm~2,面团吸水率略有提升,弱化度明显增大,而出粉率、面粉白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有所降低;从品种比较来看,两种施氮条件下,百农418产量分别比矮抗58高出5.78%、4.39%,小麦新品种百农418对氮肥的利用效率高于矮抗58.  相似文献   

12.
旱地小麦高代新品系的农艺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洛学院学报》2019,(2):24-28
以课题组选育的26份旱地小麦高代新品系为材料,大田种植条件下测定冻害率、抽穗期、穗数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变异程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冻害率的变异系数最大(115.8%)、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5.4%);冻害率与产量、穗粒数显著负相关,与饱满度、千粒重显著正相关,饱满度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品系12(第Ⅰ类群),品系1、6、10(第Ⅱ类群)综合性状优良,可根据各自农艺性状特点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13.
以抗虫棉品种和非抗虫棉杂交,在选择的条件下对F2代单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就综合农艺性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4.95%,基本反映遗传信息.各主成分分析结果依次为:结铃性因子、形态因子、铃重因子、衣分因子、营养生长因子.依据主成分评价,较为理想的杂交F2代抗虫棉单株应是第1主成分较大,第2主成分适中的品种,即以果节数、果枝数和结铃数多,果枝夹角、株高和铃重适中的类型.通过5个主成分的总得分,构建出新的一个F2代单株选择指数,可以此作为F2代单株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试验田进行,研究了奇善宝拌种对中麦895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奇善宝拌种后中麦895产量为5 889.8 kg/hm2,较对照增加178.4 kg/hm2,增幅3.1%,成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大,千粒重显著提高.奇善宝拌种可显著提高中麦895籽粒品质,容重提高3.5%、稳定时间提高7.1%,沉降值提高4.7%,蛋白质含量提高3.5%,湿面筋提高4.2%,延展性提高1.3%,吸水率和最大拉伸阻力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合理的体系对参试甜玉米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利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3个甜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参试甜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0.07%~83.09%,其中秃尖花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籽粒重和穗轴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68%,可代表11个性状所反映的遗传信息,且综合得分表明,仅维甜1号低于粤甜16(CK);聚类分析发现,13个甜玉米可聚类为两大类群,第I类群又可分为2个亚类群,第Ⅱ类群和第I-2类群明显优于第I-1类群。结论:基于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结果,创甜20号、浙甜19、新美甜814、清泰甜6号、凤甜188、凤甜8号、沪甜21、桂甜612、仲甜10号、沪甜12以及浙泰甜921等11个甜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以2014—2015年度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33份小麦新品系为材料,以周麦18为产量对照,以豫麦34为优质对照进行比较,研究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个小麦新品系产量比对照增产.小麦新品系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高;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稳定时间等面团流变学特性相关不显著,提高产量可能会使这些品质性状变劣,但产量与多数品质性状呈正相关或微弱的负相关.面团流变学特性和产量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较易同步改良.以千粒质量为切入点,同时协调产量各因素间的关系,有可能在优质和高产上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100个杂交粳稻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参试材料的米质粒型性状与其它米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并利用与粒型性状灰色关联度大的性状构建了基于粒型性状的选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性状与粒型所有性状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碱消值与直链淀粉含量与部分粒形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回归预测模型构建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4个米质性状的粒型回归模型的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有效的回归模型.可以利用粒型对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直链淀粉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周麦26和百农矮抗58两个不同筋力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时间分别为0、4、8、12和16 d,研究小麦种子在储存过程中面团粉质特性及面筋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收获的小麦品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老化后,面团粉质特性、面筋含量和质量均发生了变化,面筋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面筋指数增加,面团粉质特性表现基本一致,吸水率和形成时间随老化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19.
探讨水稻农艺性状的成产效应,为实现水稻高产育种持续发展与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河南省2015—2016两年水稻区试的16个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最优回归、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统计参数所提供的信息,综合分析得出:在育种实践中,选取植株较高、分蘖力较强、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高、每穗实粒数多的性状,是实现高产育种目标的关键.在高产栽培上,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促早发、成壮蘖,提高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穗实粒数,夺取水稻高产.14个农艺性状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024%,根据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新稻89、福稻018、苑丰136分列前3位.基于8个主要农艺性状将16个参试品种聚为4个类群,第Ⅱ类(艺稻206、信粳1787、苑丰136)属高产类,并依据各类品种的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目标.  相似文献   

20.
试验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试验田中进行,选择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取叶面喷施果宝调节剂研究其对小偃22产量及品质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果宝调节剂显著提高了小偃22产量和品质.处理小麦的成穗数(513.6~520.3)×105个/hm2,较对照增加1.1%~2.8%、小穗数18.8~18.9个/穗,较对照增加4.7%~5.8%、穗粒数29.4~29.8粒/穗,较对照增加2.9%~4.5%、千粒重43.8~45.6 g,较对照增加1.3%~5.6%、不孕小穗数3.7~4.1个/穗,较对照减少7.7%~17.0%、产量5 790.4~6 115.6 kg/hm2,较对照增加3.9%~9.7%,容重787.6~789.6 g/L,较对照提高0.3%~0.4%、硬度79.5%~82.4%,较对照减小1.3%~4.8%、蛋白质含量16.2%~16.8%,较对照提高3.4%~6.7%、湿面筋含量35.3%~35.8%,较对照提高1.1%~2.6%、拉伸面积61.7~62.4 cm2,较对照增大0.2%~1.2%,延展性225.4~226.4 mm,较对照增大0.1%~0.6%.沉降值、稳定时间的变化与浓度有关,吸水率与最大拉伸阻力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