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影视承载着西方文化艺术的烙印在中国登陆时,它自身在技术上的令人耳目一新开启了中国人观照世界的另一只慧眼,而它在艺术上的单薄客观上又造成了对中国影视的微弱影响,中国影视民族化的道路在电影抵达华夏这块古老的土地时即已生根.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印证了这一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滋养、浸泡、丰富了影视这一来自域外的艺术形式,使其成为世界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美学的渗透和影响正是使中国影视独异于西方影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之,对其进行审视、剖析就具有了意义.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和中国孔子的“做人”、“成人”人本教育。古希腊文明能达到古代世界的巅峰.并非因为它强大的富足.而是教育培养了使人自由的精神。它强调人在本质上和目的上是一个理性的、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它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它使人类的生活富足而富有尊严。科学也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使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迁移,使人类的理性更加清澈,科学已在社会文化建构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科学是一种文化"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共识。科学文化是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科学文化中的许多东西是我们传统文化所缺乏的,漫长的封建历史使我们的民族个性趋于保守,畏惧权威,缺乏张扬,而科学文化中理性、求是、求实等精神元素将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强大的活力从而使她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它严重影响了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自觉”精神,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实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而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超越不是简单的脱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世界,追求更完关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我们已远离了自己的童年,世界亦远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合谐状态,它已发展成了一个。“动力世界”,它使人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心灵苦闷,“要对抗或逃避这种动力世界的压迫力,使人的精神由松驰而获得愉悦,使人的欲望因发(泄)而得到补偿,使人的心灵因表白而找到宁静,”于是,我们看到:垮掉了的理想使人发出了“垮抻的一代”的《嚎叫》(金斯别格);存在的荒诞不经逼出了表现主义的梦魔般的离奇古怪;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Z1)
希腊的奥运圣火,点燃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中国因为奥林匹克影响了世界,世界因为奥林匹克进一步了解中国。2008,注定是伟大而不平凡的一年,注定是振奋而走向和谐的一年,它给我们传递了奥运精神。什么是中国奥运?是北京古城雄伟矗立的"鸟巢",是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水立方",还  相似文献   

7.
文化理念与城市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城市精神的塑造似乎成了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塑造城市精神的核心乃在于其基本的文化理念。没有或缺失基本的文化理念,则一个集团、一个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就谈不上有其“精神”。虽说“精神”难以捉摸,但它却像是一种普照之光,像是一切事物围绕其旋转的枢轴;而文化理念则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精神”得以凝炼、得以聚集。罗素在其1922年的《中国问题》中写道:“显而易见,中国目前的问题主要归结为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能单独加以讨论。我个人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朱淑真的诗词和精神世界拥有它独特的个性,而这与其自觉的创作意识有关。她自觉的创作意识使得其作品不拘一格地表现了她寂静而灵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华夏民族以独特的文字视觉愉悦而创造了书法艺术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生命体征,可谓是世界历史长河中颇为别致的文化景观。可以说,中国传统书法以其独特的生命趣味、灵聚的艺术成就和雅致的风格品味而著称于世,它起源于秦、成形于汉魏、巅峰于两晋南北朝并建构着风格独步、业绩炫丽、温雅畅融、意蕴隽永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塑造与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法国作家巴兹曾说:“未来的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感情,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现象,无疑是造就未来的社会行为主体。它直接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精神实体——人。因此,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只有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唯理性教育仅仅着眼于人的理性发展,而忽视了对人的精神世界另一半——非理性领域的建设,因此,它仅仅是教育的一半,是不完整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初一思想政治课是…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有汉字,似乎对中国人学习和翻译日语提供了便利.其实不然,反而容易使人望词生义.给汉字的日汉翻译带来错觉.思维的本性;翻译的过程是深入了解民族思维差异性的过程,要找出难点,正确翻译,真正起到文化载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尚健作为民族之主气与文化之精神源远流长。在经历汉魏之觉醒 ,初唐之孕育 ,尚健精神表现得愈为突出 ,这不仅仅与时代的个性解放、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与作家个人心性之融凝与沉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文化氛围中 ,造就了尚健精神的重要内涵 ,而这又正是这种精神的价值成因所在。这就使得盛唐诗歌之尚健精神浩然长存于宇宙万物之间。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觉、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具体表现为:人积极追求自由权利,彰显个体主体性,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生成的确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封建文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性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文章认为,对于中国人的现代性建构,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14.
从"面子"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耻感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性格方面的体现,乐观精神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体现三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伦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孟子伦理不仅在理论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研究》是继《汉字修辞学》后对汉语修辞的又一个新贡献。该书论述了汉字的形体是汉字修辞的物质形式,讨论了汉字是思维的一种工具,论证了汉字修辞与汉语修辞在语境上的一致性,对离合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就汉字修辞格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等边缘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为汉字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整体主义精神,守望相助、友善团结和共克时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以改革创新、科技防疫以及理性反思赋予了时代精神新的丰富内涵。中国的抗疫成果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抗疫思维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工笔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体系。其特点除了"以线造型"、"薄涂厚染"、"以形写神"、"意象造型"而外,工笔画中潜藏着一种对时间美学的关注往往被人们忽略,这是中国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它体现出中国人以时间为本位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汉语和英语中的表量系统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二者隐含的不同的思维特征,旨在提高量词系统有效性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统是影响一国外交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它包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和为贵、义以为上、见义勇为等内容。这些心理习惯和思维定势对新中国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理想主义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操守和自我行为指南。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新理想主义在对现有的思想价值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承认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和生存状况,维护人们基本的价值和理念,为处于焦虑无望中人们提供切实心灵抚慰和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