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时代的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用可见的、可感的形象,从比兴起到意境为止,来表现他们的认识范围.爱情也在这个认识范围之内,人们在爱情中体验到的美感参与到意境的创造中,完美的意境又强化了爱情之美.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诗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作为诗歌基本单位的情与景,两者的无间契合形成了诗歌意境。许渊冲在古诗词英译中所使用的无灵主语翻译法有效地传译中国古诗中的意境美,从而缩短了对中国文化零感知的西方读者间的距离,实现了跨越古今、中西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3.
意境与理义     
意境是我国传统诗歌理论和书画理论中的概念,因艺术各门类的相通与渗透而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纳入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建构之中。按通常说法,意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象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高度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含蓄、静泊、深邃、悠远是其重要特色。意境发轫于先秦,雏形于南北朝时期。《礼记·乐记》云:“风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认为由感物抒情,必然会导致物情  相似文献   

4.
《桂林是我家》是一曲充分表达爱家乡、爱故土的深情家乡谣。歌词从景、人、情三个切入点来诠释"桂林"是"家"的意境,通过巧妙的构思来组合山水风景、人情风貌与情感积淀,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叠唱来咏叹喜爱家乡桂林山水之情,通过准确的语言、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完美的押韵,充分表达了对桂林充满无限依恋、赞美、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选择与原作相一致的口吻 ,准确地传递原文作者的所思所感 ,使读者尽可能感悟到原文作者所描绘的文字形象和创造的文字意境 ,才称得上原作的完美再现 ,只有这样的译文才是最忠实于原作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散文依靠意境来感读者,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意境,体现的是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辉映,透露的是作者的心智与情思.散文必须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创设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移情等.  相似文献   

7.
从教学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知识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等。情感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情知交融、情理交融、以趣激情、以志冶情的艺术境界。教师要从爱心出发,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创造各种美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中国诗歌与禅宗的关系。指出它们在心灵感受、悟入途径、重意境、重形象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诗经>意境有三种形态:意与境浑,以情胜,以境胜.虚实相生是<诗经>意境形成的重要艺术手法.<诗经>意境的呈现还要靠作者与欣赏者的共同创造.<诗经>意境诗的美学品格表现为:真实自然的意境、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和展现生命意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寓言文学中“有意味的形式”和“汪洋辟合,仪态万方”的大美艺术,来自于其作品中哲理、诗情、形象的完美结合,想象、夸张、变形等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以及诡奇、雄浑、壮美的审美意趣,它们构成了庄子寓言文学的艺术和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在审美趣味上注重含蓄和意境,西方古代建筑则注重神秘、威严和张扬。前者具有注重群体统一,后者注重单体之完美。  相似文献   

13.
刘柯 《职大学报》2009,(2):35-36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这种艺术思想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中虚实相生的原理.中国画论关于黑与白的辩证关系,不仅使中国画主体更突出,形象更引人注目,更通过虚实的对立统一,扩展中国画画面的意境,使其意境更为深远,境界更为广博.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大多数美国华裔作家的笔下,父亲的形象通常是缺席的、失语的、尴尬的、被阉割的对象。但在李立杨的诗歌里,父亲的形象却令人耳目一新。他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父亲形象:多才多艺的文人学者、浪漫多情的丈夫、严格又慈祥的父亲,甚至是上帝的化身。他是李立杨既畏惧又钦佩的对象。李立杨笔下的父亲形象是对华裔文学传统写法的大胆挑战,也是对美国主流文化语境中中国男性刻板形象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培养审美意情趣 ,丰富审美经验 ,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优美的个性 ,可以达到“以美引真 ,以美启善 ,以美导情 ,以美明理”的效能 ,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1935年11月,归隐军阀孙传芳在天津居士林被施剑翘枪杀。这场复仇奇案轰动了全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同情并塑造了施剑翘良好的形象,极大地引导了大众情感。在“法”与“情”的论争中,国民政府选择了民意所向的“情”的一面,施剑翘最终被特赦。“施剑翘案”是中国司法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该案表明近代媒体舆论力量的增强,也充分说明媒体导向容易左右大众情感。  相似文献   

17.
意境创造是一个双重主体作者与“味”诗观画者同向构建的过程.在作者这一主体它经历了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超越自然(意境)的历程,在“味”诗现画者这一主体来说同样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这是由意境创造的同向构建所决定的,但是其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是物我相亲的“物”的不同;其二是物我同化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变为寓情于诗(画),情诗(画)交融;其三是超越原诗画的意境,进行原诗画意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的意境影响深远,历代对意境的论述也为数不少,意境说还影响到了西方的诗歌,如美国意象派的创始人Ezra Pound,庞德本人也翻译过很多中国的古诗如李白的诗,也尝试过把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移植到西方的文化中,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然而庞德的翻译毕竟不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翻译中的缺陷也很明显,有学者认为庞德是借李白之诗,抒发庞德之意,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上要略胜一筹,尤其是在传递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上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苏轼诗词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是如何运用到中国古代诗歌中体现意境美与形象美,以期使读者能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欣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同时能用一个全新的认知方式去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而意(情)和境(景)的关系,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特选了不同风格的唐宋词十一首,这些词都出自名家名篇,词风含蓄蕴藉,充满情趣。从整体上来说,是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这对启迪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