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蓄之久远"、"发于天然":走上文化史研究的道路吴成国:冯先生,您好!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我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沉寂多年的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兴起,您是这场文化研究热潮的参与者、见证人,并从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像《明清文化史散论》、《中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2):4
引言文化史就是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是把人类过去发生的事情作为研究材料,以发现文化产生、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学问。而地方文化史则是某一个地区的人和社会存在的方式,是"对某一地区  相似文献   

3.
金元山 《文化学刊》2008,(1):122-126
文化史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提供"价值理性"知识,是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但其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文化史课程教学实践的回顾,从决策和实施两个层面,就高校文化史的设课目的"渗透德育"、"自主学习"以及学科活动等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以为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当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转型之际,如何撰写中国的地域文化史?可谓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确需深入思考的课题。然而,迄今为止,诸如此类具体探讨如何编撰区域文化史的学术讨论与实践经验的交流还不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笔者主持编撰《辽宁文化通史》过程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谈一点经验性心得,抛砖引玉,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侯宝林是公认的相声艺术大师 ,他的成就有目共睹。本文着重探讨侯宝林的相声艺术及其文化史意义 ,认为侯宝林的相声艺术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而且能推陈出新 ,俗中见雅 ,具有理论基础 ,从而把相声从“撂地”的“玩艺儿”推进艺术的殿堂 ,引入学术的领域 ,是相声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侯宝林相声艺术的文化史意义 ,不仅在于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相声段子 ,更在于他为后人摸索出了一条发展通俗文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谭家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版)一书,个别地方引文有误,有的见解尚可商榷,审校方面亦有疏漏。提出并商酌这些问题,意在为高校师生使用这部教材提供帮助,同时建议该出版社积极采取措施,尽快纠正这些一直延续了20年的差错。  相似文献   

8.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徐彻 《文化学刊》2011,(2):16-18
《辽宁文化通史》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等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它的适时出版,填补了辽宁省地域文化史没有通史著作的空白。这一部通史著作是否成功,其重要的标志是看其有否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新颖的学术观点是一部著作的灵魂。缺乏灵魂的历史著作是没有生命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鲜的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0,(2):115-120
民歌是源自于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原汁原味的记载和呈现。民歌经过无数民众之口的加工和传播之后,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昭示它独有的魅力。明清民歌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社会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节日民俗、礼仪风尚、民俗信仰、男女情爱等内容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解读明清民歌,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凯旋 《文化学刊》2009,(2):177-17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热一直兴盛不衰,各种文化史著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这场文化热中,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一直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从近代百年历史出发,总结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文化历程,成为文化史研究的热门话题。这场文化热也带动了区域文化史研究的活跃,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流派的繁荣时期 ,不同流派之间的更迭替代构成了散文发展的主要风景。对这些流派进行细致梳理 ,不仅是研究明清文学的重要课题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的必要工作。虽然目前分别研究明清时期一些主要散文流派的著作不少 ,但是 ,总体研究和综合考察明清散文流派的专论却尚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 ,武汉大学熊礼汇教授积多年研究之功而完成的《明清散文流派论》 ,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熊礼汇先生此书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历史渊源来分析作家、作品 ,显示了一种阔大的历史视角和开放的学术胸…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研究有助于区域精神的塑造,而区域翻译史研究则是对区域文化进行的翻译场域书写。该文以河北译者群体为考察对象,从籍贯分布、语言背景、专业领域等方面对断裂分散史料进行了拼接,从而使隐迹的河北译者群体逐渐走向显形。在梳理文献的同时发现,译者群体动态流向、身份构成、语种选择,以及区域翻译培养机构、出版资源、研究关注等因素都影响河北译者群体意象的形成。该文旨在以译者角度管窥河北翻译史,以翻译角度鉴照河北文化史,以期唤起学界对河北译者群体研究的关注,为河北区域文化史研究开拓多元角度和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众多区域文化之中,辽宁似乎并不是人们眼中的重点。但是,这样的观感即使不是因为"势利",也是因为评判标准上的偏颇。首先,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都对人类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华夏中心观或者汉族中心观将以往处于"边缘"的"四夷"过于贬低,他们甚至忘了,北京长期以来也不过是长城脚下的边塞,只是拜了从东北来的民族之所赐,才成为了中国王朝史上的都城。当然,这种现状的造成,也是对这一地区的研究相对薄弱所致,而曲彦斌先生作为总主编、集多位专家学者的心血编写而成的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问世,则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6.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09,(4):96-102
在古典戏曲已经定型的明清时代,民歌时调却随着人们的喜爱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明清民歌时调集》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俗文学史上的奇葩,全面深入地刻画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更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其中收录了大量的俗语词,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8.
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特别是明清之际,由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产生,随着宋明理学的衰颓及其“空虚之弊”的暴露,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并且在同宋明理学特别是王学末流的辩论中,逐步成为十六至十八世纪学术发展的主流。我们把这股以“黜虚崇实”为基本特征、以揭露封建社会各种弊端和批判理学末流“空虚之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潮,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文化史探秘丛书”已出版2辑5册。作者岳南(有2册书有合作者,分别是商成勇、杨仕)深入研究历史,以我国考古重要发现为题材,以引人入胜的描写,曲折的情节,向人们展现出一幕幕历史的画卷。这些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许多章节扣人心弦,有的段落催人泪下,每一部书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一书,系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编撰,前不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有识之士推荐它为好书,堪称一项茶文化工程。深究绿茶之源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茶的故乡在中国。而茶的原产地在哪里?中华大地上关于茶的原产地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