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于1998年确立了主体教育思想,构建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1999年我们将此项教改实验申报为省“十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经三年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提高认识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为此,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主体人格”。其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才能,能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教育: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教育主要是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实现其各项社会功能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什么样,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是什么样。所以,在今天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认识到“教育是基础”、“教育为本”一点也不过分。过去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以民主的教育,来建设民主的社会。现在我们可以套用这句话:培养主体的人,建设主体的社会。教育在实现主体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1世纪是主体社会为主导的社会。江总书记提出来,让我们在21…  相似文献   

3.
作为市重点中学,我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广州市一直享有很好的声誉。然而,要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要求,要顺利进入全国千所示范性普通重点高中行列,仍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的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思想,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与现代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我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因此,我校从1997年3月开始,提出进行“主体性教育”的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索(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在主体性教育试验的过程中,我…  相似文献   

4.
1995年办校之初,我们提出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主体能力”的办学思想,并着手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的主体教育实验。随着主体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校主体教育实验深入开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1.内容上相对陈旧,在编排上偏重教师的教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2.门类较多,内容繁杂,学科之间和学科内容都缺乏整合;3.教师的课程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观念还时常左右着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相似文献   

6.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面对新世纪、新时代,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已被大家认为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其中,“主体性”品质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的主要表现是: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这也是21世纪新人的最根本特征。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哪些是适宜幼儿主动发展的,哪些是束缚了幼儿主动发展的,我们应如何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扬长补短;另一方面要广泛汲取世界各地先进的教育经验、研究成果,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8.
冉彬 《教学与管理》2009,(10):114-115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体教育”。但是在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是“主体” ?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换言之,教育对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说在三种意义上是我们所谓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第一,教育对象是“先验主体”。这里的“先验”是借喻的说法,它是指人类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遗传现象。因为人类祖先千百万年的总体社会实践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遗传等机制完全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日起就禀赋…  相似文献   

10.
刘琳 《天津教育》2000,(4):10-11
“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的现实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  相似文献   

11.
主动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主动成才河东区一中心小学近两年来,在有关方面的指导卜,我校进行了“主动发展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我们首先制定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21世纪主人”的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目标,即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
储春 《学语文》2008,(2):6-7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化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今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主体性学习理论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梁青 《广西教育》2005,(1A):82-83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对主体教育理论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普通教育领域,主体教育理论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近年来,我们在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办校之初 ,我们提出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 ,发展人的主体能力”的办学思想 ,并着手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的主体教育实验。随着主体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入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课程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校主体教育实验深入开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1.内容上相对陈旧 ,在编排上偏重教师的教授 ,忽视学生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 .门类较多 ,内容繁杂 ,学科之间和学科内容都缺乏整合 ;3.教师的课程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以知识…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与提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与增强的过程,网络社会也不例外,网络社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人的自觉的过程,通过网络主体教育及网络主体的自教自律,增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成为时代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怎样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山区小学语文教改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我校教题在实施素质教育这项教改实验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曾经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旨趣究竟何在?值得作一番考量。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主体是一个关系的范畴,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人成为主体,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的。我们谈人的主体性,其用意就在于“把世界还给人,  相似文献   

20.
赵晴 《四川教育》2001,(5):16-16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创新精神的源泉,也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初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初期,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感情世界丰富等。这正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关键期”、“黄金期”。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选好切入口,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我们认为初中生社会交往良好心态与技能培养是实现学生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