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生态的偏失及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阐释了"人本"教育的生态观,建立了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的生态指标体系,揭示了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生态偏失的表现维度,即学生生命灵性、自由和创造活力的偏失;增进学生健康的偏失;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的偏失和尊重学生差异的偏失,进一步剖析了导致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生态偏失的主要原因,即教育的评价体制;教学过程中的功利化和场地器材的有限性,并提出了构建学校体育"人本"生态的教育思想、"人本"生态的体育课堂、"人本"生态的自然环境等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普通高校维、汉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情感交流和课堂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并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通过营造民主平等的体育生态师生关系,建立动态发展的体育生态评价机制,构建互动对话的体育生态课堂交往等方式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领域中大多融入了技术元素来巩固自身的产业价值,同样,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不断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技术来充实教学课堂。从实践过程来看,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CAI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度,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质量。本文就CAI及其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们对自然和非人自然物的理解、尊重和敬畏。"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具有"生态文明"之美的中国,这也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祈盼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高校有义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生态文明责任教育。高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的教学价值,第二课堂的传播价值和第三课堂的实践价值,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模式,并进行实践,其结果表明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制能使学校课余体育向以健康为本的多样化模式转变。把高校体育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体育教育思想,这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相关依据。本文从陶行知先生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出发,具体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的应用问题,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进入教育后,形成了“教育生态”的新概念。本文将“沙龙式教学”引入高校课堂,即充分利用“沙龙”的特点,探究有效的高校课堂教学,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目标和生态目标。  相似文献   

8.
从通识教育视角来审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高校公共体育狭化为运动技能教育;二是重"教"而不重"育"的教育理念。而这产生的原因是对于通识教育理念及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足,其后果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目标变得注重考试结果,不仅偏离了公共体育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根本目标,而且脱离了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标。应深化通识教育理念,引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回归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本质,达到高校公共体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餐饮业商标"肯德基"的字面意思,来叙述体育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肯定教育、德育渗透、三基教学。具体从体育教师自身所应具备的"肯德基"和体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肯德基"教育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效果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调查>调查结果为依据,通过调查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态度、认识水平、学习的获得和养成性等方面情况,分析了21世纪初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高校体育教育对在校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发现和揭示了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于深层与潜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推进高等院校体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系统。本研究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等方面入手,对不同班级进行生态化的实验教学,并对教学结果进行SPSS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探究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微观生态系统,并对改革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教育技术。为了探明网络技术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网络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是应着力推广的一项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对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影响进行科学的论述,分析当代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的途径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基于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三个关系"、"两个主体"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认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国家竞技体育以及运动员"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仍然突出,学训矛盾和体育教练员执教能力成为影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三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在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三种教育理念.分析三种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诠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消除理论与实践的偏离,为构建体育素质教育新体系,开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需要认真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教育层面内涵,然后从应试体育观转变为素质体育观、从阶段体育观转变为终身体育观、从被动体育观转变为积极体育观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最后从体育的健身价值有效结合人文价值、教师的主导性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等三个方面对"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措施进行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综合素质教育要求,职业高校体育课程积极寻求改革,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满足其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职业高校的教育目标,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更为灵活、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尤其在当下的社会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本文会对职业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策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构建科学创新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着重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创新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 ,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体育创新的优势 ,使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造性素质的实践场所 ,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为丰富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