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龙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悠久的娱乐活动,深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龙舟文化不仅在全国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且冲出了国门。但大部分人却忽略了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本文通过对龙舟文化的研究,体现其内在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及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根据泉州当地闽南文化资源,从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渗透闽南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究,效果明显,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顺德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继承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兼容了中原文化的内容,逐渐形成了顺德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和体育运动,并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顺德获得"全国龙舟之乡"的称号。"团结合作,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的龙舟精神,更升华为顺德精神。顺德龙舟已经成为顺德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闽南族群源于中原,成于闽南,走向世界。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和"、"礼"、"义"、"易",打造"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包容力、统合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爱拼才会赢》是一首富有闽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广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留住民族民间传统诗歌之"风"、留住民族民间音调之神韵与创作特色、留住民族精神和民族民间的审美情趣、留住了人们心灵中的真善美是这首闽南语歌曲给音乐创作者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生》2012,(11):26-27
2008年10月,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龙舟精神,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组建了"劲龙社"龙舟社团。在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刻苦训练下,"劲龙社"以"同舟共济、勇往直前、永争一流"的龙舟精神蝉联了2009年、2010年、2011年上海市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中学组冠军。当年小小的"劲龙",如今已慢慢长大——入社想要成为一名龙舟社团成员,可不是那么简单!同学们需要参加学校团委举办的选拔比赛,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后才能成为社团  相似文献   

7.
闽台闽南方言“称赞词”是指闽南方言中对人的优点表达喜爱、表扬或赞美之情的一类词,即与闽南方言词“阿咾”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一类词体现出浓厚的闽台文化特征,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称赞词的闽台文化特征的阐释、词类划分和语法特点来研究闺台闽南方言称赞词,以便对闽南方言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侨乡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之美誉,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近年来,泉州传承"爱拼才会赢"的城市精神,在打造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探索家庭教育及网络德育、传承闽南文化等方面打出了一整套漂亮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密布的自然条件、敬奉神灵的传统习俗及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使得当地龙舟活动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珠江三角洲传统龙舟活动的娱乐性、竞技性和协作性特点决定其具有大众化文化特性。年复一年大众化龙舟活动的顺利开展见证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的团结精神与集体力量。类似的精神力量就是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文化软实力要素。  相似文献   

10.
李志东 《教学随笔》2015,(4):166+165
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闽南文化是在闽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孕育生成的.闽南山地丘陵密布、地少人多与海域广阔、海路交通发达两个方面的历史地理条件,促进了闽南文化独特人文精神的形成,即开拓拼搏精神、重商务实观念、兼容并蓄心态、恋祖爱乡情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意向的调查梳理,探索闽南传统红砖文化建筑的继承,使其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并为明确闽南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长老会在闽台地区传教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闽南文化是其发展历史的脉络主线。在教区的地域分划、闽台传教区关系、以闽南方言为传教媒介、宗教精神中的乡土意识等层面,皆深刻体现闽南文化在其间的纽带作用与发展脉络;同时也反映西方宗教在闽台地区传播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本土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闽南地区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有其特有的顺应特征和具体的语用功能。从语用学视角分析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会话实例,发现在闽南文化思维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综合考虑闽南话与普通话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语境变量的基础上选择的语用策略;在顺应的过程中,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实现了简约、尊重、排除、标记等社会语用功能和情感、强调、幽默等心理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弘一大师作为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先驱者之一,他与闽南因缘殊胜,影响深远。通过考察闽台数十年来弘一大师研究合作交流成果,探研弘一大师人格与艺术精神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现代意义: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交流的道德内涵、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发扬文化包容优势、推进艺术创新等,期望引发对当下闽台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闽南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拼搏包容精神、重教兴学氛围、重视人格修养、爱国爱乡的传统观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开发闽南文化资源,既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设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又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为此,闽南地方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有意识地结合闽南文化并突出特色,同时积极构建闽南文化研究平台,推动闽南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闽南人与海洋紧密联系的四个发展阶段,并通过民间信仰、生产习俗、饮食习俗等闽南民俗深入探讨闽南民俗文化勇于冒险,向外开拓,易于接受新事物,包容性强的海洋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穿在其身上的洋装或外衣,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那么,中华文化乃是他内在的生命灵魂,而闽南文化及其乡土情结则是其重要内质。或者说,其文化精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且根植于闽南文化土壤中。因此,从作家笔下的闽南书写和文化记忆的角度切入,考察林语堂精神范式,可见从闽南乡土和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走出的林语堂,其中潜在的因素在其生命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一系列针对闽南文化和闽台交流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为海峡两岸经济和文化教育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机和发展机遇。闽台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此为契机,在闽南文化语境下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开展特色教育,共同找到一种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