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德育效应分为三种,即正效应,我们所期望产生的;零效应,我们要竭力避免的;负效应,我们要努力克服的。文章指出,严重型负效应、长时型负效应、隐蔽型负效应是危害最大的负效应;分析了教育方法、校风学风、社会大气候以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德育负效应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加强学校德育正效应和克服、削弱学校德育负效应的方法:第一,因人施教,实行德育个性化;第二,集思广益,实行德育民主化;第三,巧用德育弥补法。  相似文献   

2.
在对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德育效应分为三种,即正效应,我们所期望产生的;零效应,我们要竭力避免的;负效应,我们要努力克服的。文章指出,严重型负效应、长时型负效应、隐蔽型负效应是危害最大的负效应;分析了教育方法、校风学风、社会大气候以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德育负效应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加强学校德育正效应和克服、削弱学校德育负效应的方法:第一,因人施教,实行德育个性化;第二,集思广益,实行德育民主化;第三,巧用德育弥补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德育思想指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树立先进德育思想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6.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1.德育目标应多样性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过程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规定。德育目标所要说明的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规定了理想的德育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从而规定了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7.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9.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我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德育过程概述一般而言,我国学校德育是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即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德育的具体含义一直以来都没有恰当的解释。单讲"德",让人首先想到的则是道德、品德;而单讲"育",让人所能想到的则是教育。在狭义的范围内讲德育则是指学校的教育。具体地说,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15.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陈佩芝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系统地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的德育就是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和品德,使...  相似文献   

18.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德育中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指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 ,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 ,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由于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 ,对同样的教育影响会做出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反应 ,亦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育的意志 ,保证着教育的方向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 ,影响着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20.
育人初探     
张发军 《考试周刊》2014,(4):150-15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活动。中国古代教育注重立人立德,当今教育要求以德为首,这两种育人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德育实践的漫漫长路上,人们上下求索,各抒己见。作者将自己的意见诉诸笔端,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