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社会形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有没有存在的基础?本文首先概要地从理论逻辑方面和近代世界历史发展方面说明了要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理论,然后重点结合中国社会客观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并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一般性的否认,而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主体视角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社会三大发展阶段的演进都是基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展开的客观历史进程,"三大社会形态"之间的依次更替有其必然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是处在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转变之中。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使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回归到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上,而且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现实可靠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主义"是技术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整合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彰显信息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从社会主义的本意、信息社会主义与信息化、信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信息社会主义的研究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信息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研究意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信息社会主义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走向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同时,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一、丰富和发展了有关社会形态研究的理论 过去,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形态的研究,一般只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去把握和认识,即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这一社会的经济基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社会再认识的过程中,理论界的一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独立性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阶段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无疑地有助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传统的观点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具有独立性,视社会主义社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二者是同一社会形态,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成熟程度的不同。本人对这种观点不能苟同,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史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代替或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仍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这个难题的实践解答和理论发展,它确认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和谐人所构成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7.
社会形态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杜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的完整性和客观实在性是它的立论基础,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与渐进性是它的根本标志。只有确认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后工业社会主义在后工业社会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社会形态观念是价值论和有机论.这一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既有其合理之处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阶段,还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长期以来,几乎是一边倒的,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开始,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理论界,基本上都是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阶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制定,特别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有目共睹成就的情况下,我们一些人的认识以及某些理论文章的论证都是滞后的,有的是十分偏颇的.诸如特色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畸形儿";有的学者在论证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社会发展形式时,又提出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的"西方道路"、"东方道路";也有的论者认为"不通过‘卡夫丁峡谷"不是一个"明确论断"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存在一个史学方法论问题,即囿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理论引发的.这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解上,存在着创造性思维与教条式思维的关系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