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志远 《文化交流》2009,(7):55-59
神秘之旅,一条隐藏秘密的小道 2009年2月26日上午11点,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这份有关国宝大熊猫最珍贵的“出生证”终于“回家”了。正是这份“出生证”帮助大熊猫敲开了国际大门,从19世纪发现大熊猫到现在的100多年间,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16,(10):69-7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近日在美国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变为“易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IUCN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等指标已经全部“超标”,因此,降为“易危”物种是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趣事     
四川省汶川县搞旅游开发,确定由县人大牵头,县旅游局等单位派员参加,成立了《汶川县草坡乡旅游资源调查组》,我有幸进到了草坡乡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旅游资源调查中,收集到一些有关大熊猫的轶闻趣事,现在归纳整理几则于后,以飨读者。熊猫耍赖每到寒冷的冬天,是保护区的村民们家家户户杀猪熏腊肉的时候,腊肉的香气四山飘溢,令竹丛中的大熊猫馋涎欲滴。待到沟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大熊猫便悠哉游哉地下山前往村民家中作“客”。不过,它的作客倒不是主人“恭候光临”的“贵宾”,而是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别看大熊猫憨笨,呆头呆脑的,但翻窗入室却是它的“拿手好戏”。作起“案”来全无一点斯文像。进到屋里后,它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事必躬亲”地“品尝”一番。即便是猪狗之食,也要吃饱喝足;毫不客气地翻箱倒柜地找食物,损坏坛坛罐罐、彩电冰箱,再所不惜。主人发现后吆喝它,它还不理不睬,心想:“自己反正是珍贵的国宝,是受保护的,看谁敢对我非礼!”这一切似乎它都心知肚明,驱赶它不仅不走,反而稳坐泰山似的,睁圆两只眼睛似怒非怒地盯着主人,好像是“我不与你们一般见识”。保护区口福。大熊猫能瞅准猎人或挖药人不在岩穴或窝棚里的时候,大摇大摆地走进去找到东西就吃...  相似文献   

4.
林宣 《生态文化》2005,(3):34-35
山清水秀的卧龙,有“国宝”之称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有位人称“熊猫之父”的人,他就是攻破大熊猫人工繁育这个世界难题的科学家——张和民。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16,(10):70-70
一位中国主要的动物保护专家认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从“濒危”保护名单中删除的决定为时过早。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成效。熊猫保护事业也向来受到中国中央高层的重视。由此,中国的领导人经常将大熊猫送给其他国家作为友好关系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了自己,从食肉变为食竹;人类为了适应自己而改变了环境,使大熊猫几近陷于绝地。现在,大熊猫只有依赖人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繁殖措施,才能使其免遭灭绝之灾了。”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笔者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交谈中,他深有感慨地说了这番话。大熊猫是地球上第四纪冰川运动孑遗下来的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为了保护好这一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1980年中国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名为世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熊猫借助“熊猫外交”与“熊猫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看,中国以大熊猫为媒介建构出以“萌文化”为基础、中国文化为核心以及“和文化”为灵魂的“熊猫文化”内涵;针对目前熊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消费色彩浓厚和泛文化现象严重的问题,需要国家牵头,多方合力,重视熊猫文化研究和熊猫IP打造,加强国内外传播力度,以助力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袁禾 《生态文化》2014,(1):43-44
说起珍稀动物,人们就会想到那些在地球上生活了很久很久,而今数量稀少的动物们。如人们熟知的,天上飞的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鹗,它是世界上最稀少珍贵的鸟类,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一千五百多万年;水里游的有现代鱼类的共同祖先——“活化石”中华鲟,它是中国特有的物种,最早出现于距今约一点四万亿年前的白垩纪;在陆地上跑的有中国的“国宝”大熊猫,  相似文献   

9.
陈晓华 《生态文化》2006,(2):45-46,50
四川省汶川县草坡乡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没有了老虎,大熊猫、豺狗、野猪、黑熊、牛羚、白唇鹿等动物,尤其是野猪、黑熊便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做起坏事来。据保护区的村民讲:“没成立保护区以前,农耕区的村民常遭野兽的侵扰。种植的农作物玉米、豆类,常被猴子、野猪等动物吃得所剩无几。”每到农作物成熟时节,猴、猪、熊为争吃食,往往大打出“手”,争斗得你死我活,抑或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传奇猎人吴老三山里一位有30多年打猎经验的猎人,名叫吴老三。30年前他是快50岁的人了,什么也没攒下,除了一支猎枪,一副绳套外,穷得叮当响。没有住的地方,就以…  相似文献   

10.
65岁的潘文石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协委员。他主持的大熊猫方面的研究曾获得中国国家科委科学进步一等奖、美国大熊猫基金会的科学特别成就奖、福特汽车环保奖。1985年3月,潘文石带着3名学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秦岭南坡,开始了对大熊猫的研究。在随后的10多年里,他无数次带领他的学生们深入到陕西、四川的崇山峻岭,对大熊猫的行为特征,生活环境、生存压力和危机、种群遗传组成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对大熊猫的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研究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