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丰富,在海斯特·白兰身上成为爱与反判的象征,在她的情人亚瑟·梅斯代尔身上成为罪与罚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唐·贾公彦语)、“参互以见义”(清·俞樾语),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替、补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7,(6B):6-6
张献臣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业,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些可喜地经,比如,老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生活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教学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  相似文献   

5.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戚博蕴 《文教资料》2009,(12):23-2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将美国20世纪20年代称为“爵士时代”。他把自己与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水乳交融的关系带入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并以亲身经历及同妻子姗尔达·赛瑞的生活为蓝本.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一个表面奢华而背后精神空虚的“爵士时代”。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合作·发展”的共同体。本文倡导的课堂教学是不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更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协同合作、共同谋求发展,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使自身的教学生涯更加完美.努力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学习的可持续性。学生在充分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教师配合尝试成功,使学生在认可与成功中成长。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思想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绘画游戏》,属于“造型·表现”系列。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用一个绘画游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其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本设计还注重克服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侧重美术与信息技术、音乐、语文等学科的多元整合。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07,(6):17-17
主题一:课堂的主人·主体性——评语文课《百代法书》 首次活动以“课堂的主人”为题,旨在探讨“主体性”在课堂上的实现情况与成效。本次所评课是建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郑朝晖讲授的一堂高二年级的自读课文《百代法书》,课文涉及书法作品的赏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相当的教学难度。评课过程中“火药味”很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徐定喜  李凌 《文教资料》2009,(32):18-19
约瑟夫·康拉德的许多短篇小说描写了欧洲人与非欧洲人的交往.这些非欧洲人被描绘成了“他者”的形象。然而,在短篇小说《艾米·福斯特》和《罗曼亲王》里,两个本属于“他者”的人物却博得了康拉德的同情.这其实体现了康拉德作为“他者”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两个短篇小说来说明康拉德“他者”特性是如何通过这两个短篇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演讲和书信为主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与阅读部分相照应的,主题内容是“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美国埃德温·M·布里奇斯和菲利普·海林杰两位学者在上世纪末提出并逐步推广的。其基本指导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三条:第一,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基本信条是“先问题,后学习”。第二,设置真实情  相似文献   

14.
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就开始了对“质疑·探究·构建·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围绕目标,认真开展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构建、拓展”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卫风·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6.
宁化师范附属小学与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同承担了语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福建省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实验,现已经结束了研究工作。回顾第二阶段,我们采用了“说·上·看·议“的基本程序进行了实验的运作,感到本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更具求真求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诗经·卫风·氓》中的“垝垣”,有的古人释为“毁坏或倒坍的墙”,今人也有沿袭此说者。其实,古代“垝”“危”可通,均有高义;“垝”还指高处,也指垣墙或像墙的东西。从语言文字和全诗的思想内容来看,《氓》篇中的“垝垣”当指高墙。  相似文献   

18.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养着重表现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本文就从应用·拓展的角度来简单地说一说:如何通过仿写这一普遍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远程教育杂志》2010,28(3):12-12
由华盛顿大学的基思·索耶主编,汇集佩伯特、柯林斯、尚克、迪塞萨、皮·斯卡达玛利亚、斯塔尔等60多位著名学习科学家丰硕研究成果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本以“学习科学”命名的学术巨著,该书中文版于2010年4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