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尊重生命的本真"的角度去解读玛蒂尔德,对她的"虚荣"和"十年还债"的悲惨生活的意义予以了全新的阐发.她的"虚荣"只是其长期压抑的欲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十年艰辛的生活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实现了她人生的一次本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我们认为她是一个美丽、虚荣,同时又自尊、自爱、自强的小市民,通过对《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从小资产阶级、虚荣、诚信等方面辨析了她的不讲诚信的根源是谎言,同时论述了谎言是她十年辛苦劳作的悲剧根源,我们辩证的认为,也正是这十年辛苦劳作,使玛蒂尔德成为一个更具魅力的女性。  相似文献   

3.
《项链》写路瓦栽夫人一味追求虚荣,因没有华美的首饰而羞于参加夜会,便向女朋友借来一挂钻石项链,然而乐极生悲,却丢失了项链。为了还清赔偿项链欠下的债券,她过了十年的艰苦生活。谁知末了钻石的主人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爱慕虚荣而借的项链不慎丢失,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漫长的艰苦生活。十年艰辛反映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练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成为了一个让人尊敬的女性。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只有遵循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去解读,才能靠近作家写作目的。抓住小说中的差异性或矛盾性,即"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与她的十年艰辛"和"小说结尾"这两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小说,关照人物,就能接近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曾春晖 《课外阅读》2011,(2):195-195
重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塑造了美丽动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丢了项链,因赔偿项链而品尝十年艰辛生活。不记得谁说过“女人,你的名字叫虚荣”,虚荣心,女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向往过高雅奢华的大资产阶级生活,希望在舞会上成为男人赞美的焦点,女人羡慕的妒点。当时,许多小资产阶级家庭都存放有虚荣的染缸,玛蒂尔德染上虚荣之色,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可玛蒂尔德因为偶然丢了项链,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品尝了穷苦人家的辛酸,不禁令人为其命运唏嘘。  相似文献   

8.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佳作。小说以其简练、精致而优雅的风格,成为全世界读者所喜欢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它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崇尚浮华、附庸风雅的悲剧人生。全文以女主公“失项链”为转折,先写她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后写她由此而造成的悲剧;既写了她痴迷虚荣的可悲,更写了她为此而落得的凄惨。她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已成为帝国主义的法国社会,但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把她放置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9.
有胆有识的新女性——郝思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飘》中主人公郝思嘉,她是一个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普通而特殊的人物,她的性格特征非常复杂,一方面表现了她高傲、自私、虚荣;另一方面表现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要求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尽管大多数文章对她是持批判态度,如有评论写她“高傲自负”、“刚愎自用”、“倔强任性”、“贪图虚荣”、“激愤妒忌”、“冷酷残忍”、“唯利是图”……但我认为她的后一方面的性格更具魅力,更体现出她是“一个火热的小叛徒”。  相似文献   

10.
作品《飘》中主人公郝思嘉,她是一个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普通而特殊的人物,她的性格特征非常复杂,一方面表现了她高傲、自私、虚荣;另一方面表现出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坚强不屈,顺应历史潮流。尽管大多数文章对她是持批判态度,如有的评论写她“高傲自负”、“刚愎自用”、“倔强任性”、“贪图虚荣”、“激愤妒忌”、“冷酷残忍”、“唯利是图”等等。但笔者认为她的后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更具魅力,更体现出她是一个潮流新女性。  相似文献   

11.
莫泊桑是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意的作家,在19世纪极具影响力。其《项链》更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发表100年来主人公玛蒂尔德更备受人们的议论。小说讲述了教育部的小职员的妻子一开始因为爱慕虚荣,想要追求有钱人高雅的生活。在一次出席舞会时,向朋友借了一挂钻石项链,而舞会后却不幸将它弄掉了。于是开始了她长达十年的还债旅途,从一个小资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中年妇女,期间经历了身体上和灵魂上的蜕变。  相似文献   

12.
赵秀民 《甘肃教育》2011,(13):60-60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贵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想方设法弄到了教育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花大价钱做了一套礼服,并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13.
<项链>以一个戏剧性十足而又回味无穷的结尾把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同时,也将小人物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艰辛又无奈生活的现实揭示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同情还是抨击,抑或"哀其不幸,怒其虚荣",人们过多地把舆论和价值取向集中在了玛蒂尔德身上.其实,玛蒂尔德是无辜的,她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下层人民的一个代言人 ,她也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的遭遇是有其较典型的悲剧根源,正如西方的一句哲言:人类是上帝的玩偶.笔者从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里想到了一些问题,权作解答.  相似文献   

14.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有很多阐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作者对玛蒂尔德是讽刺和嘲笑的态度。而我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小说中有一些情节似乎让我们觉得马蒂尔德是虚荣的,正如她参加舞会前的刻意精心修饰,她为自己生活的寒酸和居室的简陋而痛苦不堪等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看似虚荣,笔者认为其实是外在的,这些东西向我们呈现的应是她的内在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小说《项链》开头有一句这样的话:“她(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这里并没有其他人,突兀地着一“也”字,很值得玩味。其一,强调玛蒂尔德的美,在全篇中有重要地位。把美貌当成资本,正是以美色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玛蒂尔德天生丽质,具备了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便梦想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但由于命运的差错,客观现实的冷酷与主观梦想的奢望形成较大的反差。正是爱慕虚荣的狂热心理,导致了她舞会的一时欢乐换来十年辛酸生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正>《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炫耀自己的魅力,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料项链丢失,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为偿还债务,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劳苦工作了十年,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以此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玛蒂尔德也一度成为“欲望与虚荣”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7.
玛蒂尔德作为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多具特性的女性形象,其性格在项链的一得一失中尽显风采,自然夺去了读者的许多视线,我们会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付出的十年代价扼腕叹息,又为她后来勇于超越“原我”而备感欣慰。但是我们细读作品,如果把思维定格在次要人物——她的丈夫路瓦栽身上,会发现这个人物同样耐人寻味,作者同样也给我们展现了作为十九世纪法国平民阶层代表的这个小人物复杂典型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爱慕虚荣 ,满足虚荣 ,从积极意义上讲 ,是对现实不满足引发的。只有强烈的不满足 ,才会有强烈的追求。且看玛蒂尔德的愤愤语 ,且看她的心高气盛 ,《项链》一文开篇这样写道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她像由于命运的差错 ,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 ,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的人认识她 ,了解她 ,爱她 ,娶她 ,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对现实的不满 ,渴求改变 ,是一种进步思想的萌芽 ,展示着追求全新生活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 ,实在是太正常了 ,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财富 ,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相似文献   

19.
刘婕是一位来自贯州的大学毕业生,闯荡京城已十载.十年来,她以偶像歌手起步,拍过广告和影视剧,羽·泉以<冷酷到底>走红的那首歌,就是由她创作的.然而七年中间她在歌坛上沉寂了,最近刘婕的又一专辑<婕酷玩家>的面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全部由自己创作的十首歌曲收录其中,专辑封面上刘婕的那段自述,或许让人们体味到她十年成功成为一个创作型歌手的真谛:"用玩家心态来面对生活是一种乐观主义!我是幸福的,我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20.
鲍赛昂夫人是巴尔扎克笔下贵族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她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她不满于虚荣浅薄的上流社会及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但她生活的典型环境又决定了她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