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o”是英语单词中常见的字母组合 ,其常见的读音有[u ]和 [u],还可读 [ ]。学生掌握“oo”的读音也是较为重要的。现总结出以下识记“oo”读音的规律 :一、“一双”中读 [ ],“好 (商品 )”、“木”、“脚”、“羊毛”等英语单词中读 [u]。“一双”指两个词 ,即flood[fl d](洪水 )和blood[bl d]血。“好 (商品 )”即 good( goods) [gud][gudz],“木”即wood[wud],“脚”即foot[fut],“羊毛”即wool[wul]二、“oo”字母组合在字母k前读 [u]。如 :look、book、…  相似文献   

2.
[试题]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题解]此题的叙述(或议论、抒情)者是“我”,是个体;要求内容具有个性特点,是“我”的见闻、认识和情感。其次,重点在“视线”,即所观察、体验、思考的事物,而不是自己;“我”在文中只具有贯联、推进、揭  相似文献   

3.
罗增儒先生曾撰写过一篇文章“‘以错纠错’的案例分析”(见文[1]).分析的是一个用“错误方式”纠正了一个“错误”的案例.偶翻前几年的杂志,笔者却发现了一个“以错纠对”的案例.即岳建良老师的文章“由一个新发现的错误谈起”(见文[2]).文[2]指出文[3]中例1所求证的结论有误.  相似文献   

4.
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有三个,即“着[ts‘o45]”、“让[laη24]”和“把乞[pA31t‘i45]”,其中“着[ts‘o45]”是从表遭受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让[laη24]”是从表使役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把乞[pA31t‘i45]”则是由表给予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5.
在科技发明过程中 ,我们常被一些难题所困扰 ,若想攻克难题 ,首先必须学会分析。奥斯本曾在创造学的奠基性著作“创造性想象”[1] 一书中应用大量篇幅着重指出过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活勒斯在“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四段论” ,即“准备———酝酿———豁朗———验证”[12 ] 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其中的第二阶段“酝酿期”最重要的思维活动就是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坦率真诚、有话直说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一所我们永远也毕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晃方言中有些词语的说法非常特别,如“弄个[noko]”(即“这样”)、“官(念阳平)[ckuan]”(即“自己”)等。按读音写出来的汉字显然都不是本字,有的根本找不出同音的汉字。这是语流音变的结果,可从语音同化、合音等方面分析这些词语的音变原理。  相似文献   

9.
《挂枝儿》的由来及成书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枝儿”又名“打枣竿” ,这一点王骥德在《曲律》卷四《杂论》已明确说过 :“小曲 [挂枝儿 ]即 [打枣竿 ]。”现代学者都倾向于“挂枝儿”与“打枣竿”同调异名的说法。如 ,赵景深在 30年代就已断定 :“《挂枝儿》……与《打枣竿》实是一物的两名。”[1 ]关德栋在《挂枝儿序》中说 :“‘打枣竿’和‘挂枝儿’等曲调名 ,实是一种基本曲调的异名。”[2 ]他们的依据都是王骥德“挂枝儿即打枣竿”的明确断语。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沈德符说 :比年以来 ,又有 [打枣干 ]、 [挂技儿 ]二曲 ,其腔调约略相似 ,则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  相似文献   

10.
参考文献序号征引文标注中的位置比较复杂,应区别情况做不同处理。其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1)不排成上角标的形式。如文献[1]指出……;文献[2]认为……。即“[1]”和“[2]”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能读出来)。  相似文献   

11.
“题眼”即所给信息的关键性的字词,它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了“题眼”,就等于掌握了解题的“金钥匙”。1.物质的颜色(1)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2)液体或溶液:[Cu(H2O)4]2+(浅蓝色)、[CuCl-4]2-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是两千年的教育大国 ,教育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然而 ,今天我们在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看来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显突出 ,尽管多年来 ,我们作了不少改革尝试 ,但我国教育的弊病却并未根除。形势逼迫我们不得不对教育的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教育。《论语》中说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1] ,即教育的内容就是上古文献、行为规范、忠厚的品格和可靠的人际关系这四项。而孔子的“有教无类”[2 ] ,其目的却是“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 ]。所…  相似文献   

13.
龙岗秦简277号简中对“[户攵米]”字的认定与解释都存在有较大分歧。本文从字形入手,结合词义考察和原文推定等方法对“[户攵米]”字再考定,认为“[户攵米]”字即“棨”,“盗棨椟”就是偷盗装棨信的匣子。  相似文献   

14.
“万”字     
汝[2]有田舍翁[3],家资殷盛,而累世[4]不识之乎[5]。一岁[6],聘楚士[7]训[8]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9],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10]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11]也。请谢去[12]。”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13],其父拟召姻友[14]“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15],久之不成。父趣[16]之,其子恚[17]曰“:天下姓字伙[18]矣,奈何姓万?自晨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初机士[19]偶一解,而即讠也讠也[20]自矜有得,殆类是[21]已。【注释】[1]本篇选自《应谐录》…  相似文献   

15.
黄魁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44-45,54
“差(一)点儿 VP”结构具有的歧义性在于“VP”动词结构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动词“V”所特有的社会附加义素,即对说话人而言的[±积极意义]的义素的双重性产生了此结构的歧义性。  相似文献   

16.
[考点分析]“动词填空”是中考英语的一种传统题型,着重考查《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六种基本时态,即: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  相似文献   

17.
[自读重点] 比较《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两文写作目的和“叙”“议”方法的异同,明确“叙”与“议”在文中所占比例应根据写作需要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操作步骤] 一、吟诗导入“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这句唱词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演化而  相似文献   

18.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使听话人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悟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人称代词复指格式在已经足量表述话语理性意义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同指向的人称代词,违反了量准则,我们以此为线索研究该结构的话语功能.语料分析结果显示该结构通常用于口语对话体中,常以反问语气在原有语句信息的基础上表现说话人的某种强烈情感,传达[+否定]、[+出乎意料]、[+不满]、[+强主观性]等情感信息,句末“追加”成分是强烈情感所付托的语言形式,为“情感羡余”.  相似文献   

19.
(十四)[作品名称]隶书六言联[作者姓名]程剑云(福州)[作品综述]隶书作品最怕两个字:“板”、“俗”,“板”即呆板,“俗”则俗气。好在这幅作品基本没有这种习气:用笔潇洒自然,纵放飘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中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句,中学课本注:“[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杜,塞、闭。[佯狂]假装疯狂。[之]往。”按此注释,若将“剪发”理解为“剪发为僧”,当指遁迹于荒山古庙,和“闭门不出”似无联系。而把“之”作“往”解,“佯狂不知所之”,也就是装疯卖傻,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就和前一句的“脱身以逃”犯重,而且“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