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道家美学中,老子将"至美"和"大美"归结为"道",践行并追求"至虚极,守静篤"的所谓本源的、绝对的大美。他提出"道分气象"且"有无相生"。在音乐美学方面《老子》提出了"大音"与"五音"这一对立范畴。"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绘画者借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绘画技法。笔者认为,绘画中的"留白"与老子说提出的"大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借"留白"这一传统绘画技法,以比较的方式,谈中国传统音乐中休止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兼谈音乐中"留白"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3.
“布白”,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精心留出“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的艺术的虚,它是虚中求实,是虚与实的和谐统一。“空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事物都是于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综观各艺  相似文献   

4.
一首美妙的乐曲,不仅要有高音、强音,还要有低音、歇拍。歇拍亦即人们常说的“休止符”。同理,课堂教学,要想组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章,仅有阐发义理的讲述、热烈活跃的气氛还不够,还要有无言的“休止”、寂静的氛围。这样虚实相济、张弛开合,方能形成妙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课堂艺术世界。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相对于“有声”和“有形”,“无声”恰是最完美的声音,“无形”方是最完美的形象。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可见“休止”已不单是一般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玄机,.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能被感知,确不可得.老子"道"之永恒理念值得当代人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以挖掘其价值所在.不仅如此,老子"道"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从"慈"看《道德经》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慈"是老子<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广泛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方面,老子"慈"的思想在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方面以反个体自我中心为核心,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不争"、"少私寡欲"与宽容等三个方面.对于进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这一思想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上善若水"入手,指出老子将水性与人性相结合,并以"水"喻道,进而论述圣人的德性,体现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肯定"作为"的,他把"无为"看做实现"有为"的一个独特途径和方式.老子"作为"思想的内涵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超越生命的精神,倡导积极的价值追求,等;"作为"效益的保证因素有: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度尚俭的态度,维护社会公正,拒绝虚化、异化,等.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与庄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各有建树,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第一,在现世人生修养方面,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庄子则讲"心斋坐忘";第二,在现实人生抉择方面,老子讲究"无为而为",庄子则讲"无用而用";第三,在理想人生追求方面,老子追求"见素抱朴",庄子追求"无何有之乡";第四,在人生境界参悟方面,老子追求"上善若水",庄子则追求"齐物逍遥"。老子侧重于弱者的生存智慧,而庄子更加倾向于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当今时代,老庄人生哲学中的精华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提高人的素质的主战场和主渠道,同时它又是"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和最必须的艺术"(乌申斯基语).在废除填鸭式、满堂灌贯彻启发式教学的今天,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课堂"空白"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残缺、空白"易使人产生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匀称的倾向.从而引发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当这种情不自禁的完美追求得以实现,便使人产生极大的再创造的愉悦感.巴黎卢浮宫有一面空墙曾吸引了数十万计的游客.因这墙悬挂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1891年被盗,从此这空墙前人如潮.人们久望着空墙遗憾、感叹、愤怒.据统计,两年间驻足留连的人竟超过以往12年观画人数总和.正是这空墙让人们驱遣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去心领神会,在遐思中获得美好的回忆与享受.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传统基于主客体的对立分析,产生了认识有限性、正确性的问题。老子则以"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揭示世界和人生实践本为透明、完美的有序状态,自然大道是敞开的、正确的,因而人生与大道是合一的。只要能做到虚静无为,就能自觉道法自然的完美状态,从而达到人生的自觉与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6.
高红 《文教资料》2008,(36):68-69
中国古代对哲学的研究从老子开始拉开了序幕.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思想,这一思想不是教导人无所事事,无欲无求,而是蕴含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朴素的辩证法智慧."无为而治"理念对我们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过程中,如何"作为"以真正让人民满意,具有一定的哲学寓意和借鉴意义:广大公仆要有"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的意识;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为悟"道",提出了著名的"玄览"认识观要求"涤出玄览","营魄抱一,专气致柔",顺任自然,虚静无为,以"玄通"天道.它启迪、引发我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美学观,形成了特有的追寻万物内在的本体美的审美观念和独有的生命体验式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顺任自然的审美创造品格,有着巨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史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个客观的精神性的本体,因此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本文从“老子明确说明‘道’是‘物’,有‘象’”、“老子确认‘道’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老子的‘道’是‘虚’,是‘气’”、“老子的‘道’没有客观精神的特点”等四个观点出发,以较为充分的材料和分析,论证和说明了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物质存在,确认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也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还老子哲学以唯物主义性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天才思想家,5500余字的<道德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朴素自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文本语言简洁,立意高远,为我们多视角阐释文本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中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给老子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许多读者在这一章的理解上,见仁见智,大多数都作出了老子"反文明、复古倒退"的片面解读.而笔者则在另一层面读出了老子追求"和平、平等、自由、富裕、和谐"的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