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大继续教育实施品牌战略de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对培训机构以及继续教育项目可选择性的增加,如何提升继续教育培训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如何扩大继续教育项目的营销推广空间,如何合理进行继续教育成本预案与分析,如何科学制定继续教育产品商业价格,已成为衡量一个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继续教育办学活动中,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些关键性指标,进行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才能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从而实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吕良荣等几位同志从继续教育的品牌打造、营销推广、定价策略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分析论证,较有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专题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西北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继续教育办学的立足点,以品牌项目建设为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着眼点,逐渐探索和形成了具有西北大学特色的六大系列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品牌项目。文章在探索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包括应树立特色办学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以及强化师资队伍特色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引线,主要探究在继续教育中如何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抓好继续教育的文化品牌;强化需求服务打造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品牌,强化日常服务,营建继续教育培训的窗口品牌。  相似文献   

4.
徐宁  张素  李冬艳 《继续教育》2005,19(11):12-13
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人员进行的知识更新、补缺、提高的教学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目的是提高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和发展创造能力,并促使他们对文化发展、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继续教育的实践活动表明,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从业人员,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其特点是培训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因此,举办继续教育的部门每接受一项培训任务,就好比对待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对培训的形式、内容、层次和过程进行设计,并对举办这一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该项目是否值得办、怎样办的决策依据。继续教育不象普通学历教育,“动态”和“变化”是它的主要管理特征。继续教育部门常常要同时举办多个培训项目,并研究若干个新的项目。所以,加强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实用的分析工具对管理者来讲很有必要,对丰富继续教育理论也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
高等农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发展思路、规划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打造品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高等农业院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之路值得探讨。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该校近年来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了不足之处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农业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乐平 《继续教育》2007,21(1):21-22
本文通过对创收与投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一般项目培训与品牌项目培训以及初、中、高培训层次的关系问题的深入细致的论述,提出了在目前形势下发展继续教育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深人中小学校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以“心理健康”系列图书产品为支撑的,联系国内相关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借助政府、教育局等管理部门的平台,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图书产品,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机制。至此,“心理健康”系列图书成为希望出版社重点打造的品牌项目,“产学研用”出版营销模式开始进入了实际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8.
《继续教育》2004,18(11):1-1
社会越成熟,品牌效应越明显。随着国内继续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和人们对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选择性的增加,继续教育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继续教育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当前,要推进继续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品牌化经营意识,实施继续教育品牌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继续教育项目是由高等院校教学单位出面开办,项目课程开发与营销包括先对相关课程进行开发,再包装成项目进行推广和营销,或者先包装成项目进行推广和营销,再寻找相关课程进行开发两种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六安历史文化悠久而厚重,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但六安市旅游地在楚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结构性创新以及文化资源价值外部化和显现化等方面挖掘不够.本文在对六安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鄂豫皖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品牌下的无障碍旅游区;以山水为基础,文化为亮点,形成统一品牌下的差异化定位产品;以项目为基石,将产品做精,产业做强等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继续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和人们对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选择性的增加,继续教育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继续教育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当前,要推进继续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强化品牌化经营意识,认真审视继续教育的品牌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内茶企品牌营销普遍存在以品类代替品牌、定位缺乏个性、推广不精准等问题。品牌社群营销可以提高品牌传播效果,为顾客创造多种价值,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因此,社群营销已成为茶叶企业(简称茶企)打造品牌的有效方式。茶企可以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体验三个方面开展品牌社群营销。  相似文献   

13.
随着HTML5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媒体营销方式的普及,基于HTML5技术的新媒体营销推广方式逐渐占据各大主流手机浏览器和移动社交平台。为寻求一种高效快速的新媒体营销推广策略,提出了以HTML5轻游戏为载体进行产品或品牌推广的方案。采用HTML5技术和jQuery技术,设计了“金猴送福”游戏,并以该游戏为例,论述了此类游戏的设计思想、技术手段、开发流程以及品牌和产品广告植入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内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出现教育培训三大趋同现象,社会培训需求基本同化、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同类、综合性高校培训项目基本同质。同质项目进一步引发了培训资源紧缺、争抢高端生源、培训机构内耗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高校教育培训品牌项目认证制度,可以保证学校、办学单位和受训者的长远利益。为此,高校要遵循基本的审批原则,明确同质项目甄别依据和审核流程,提倡项目的创新及对品牌项目的支持与保护,从而构建起高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内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出现教育培训三大趋同现象,社会培训需求基本同化、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同类、综合性高校培训项目基本同质。同质项目进一步引发了培训资源紧缺、争抢高端生源、培训机构内耗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高校教育培训品牌项目认证制度,可以保证学校、办学单位和受训者的长远利益。为此,高校要遵循基本的审批原则,明确同质项目甄别依据和审核流程,提倡项目的创新及对品牌项目的支持与保护,从而构建起高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机制。  相似文献   

16.
肇庆作为优秀的旅游城市,应该打造出自身的旅游品牌。本文在分析肇庆旅游发展的特点并对肇庆实行旅游品牌营销的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品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使用者和个性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肇庆实行旅游品牌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二流的景区被打造成为一流的市场品牌,太湖源生态旅游营销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推广价值。该论文从激发内部员工到社会公众的生态旅游推广意识,太湖源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位;“把支部建在连队”、“空军步兵协同作战”等太湖源营销实战案例出发,分析了这一模式成功的要素,并在理论上总结了太湖源生态旅游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品牌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品牌可立市,亦可立教”。当前,随着继续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培训竞争的加剧,品牌的概念正在深植人心。各类继续教育机构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张扬品牌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名师名校,从而培育自己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赵立增、林惠等几位同志撰文从不同角度对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品牌延伸战略、品牌专业建设策略以及品牌的核心价值等加以探讨,较具昭示意义,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终端模式遭遇的困局并非全是外因所致,问题的根源在于采取终端策略企业自身过分注重短期销售增长,对市场及品牌缺乏长远培育;对经营环节的包办与垄断造成经营成本过于刚性;原有的营销策略老化或出现新问题;对竞争对手高度敏感,但对消费者需求关注不够。终端营销模式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第一,实现终端推广模式由“强取型”向“沟通型”的转变。第二,提升企业综合性的市场分析与洞察力,建构真正强势品牌。利润是依靠品牌的价值长期提升产品销量给卖出来的。第三,必须革新现有经营体系,提高企业效能,使经营成本柔性化。第四,通过各种手段巩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小白鹭亲子游”产品营销的案例分析,探讨旅行社如何从产品的创意组合、营销推介、引导消费等方面眷力,形成特色,创立品牌,有效应对国内与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