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先秦时期“得”从及物动词转化为助动词,是“得”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变。在这一语法化过程中,“得+谓词”语境是“得”语法化的句法条件;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作用是重要的认知基础;在语法格式“主语+助动词+谓词”的强大类推作用下,“得”语法化为助动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原型理论、象似性、语法化、主观性等方面讨论了助动词的词性归属和助动词的短语结构问题.认为助动词是典型动词和典型副词的中间状态,但是更接近于动词范畴,又因为助动词大多从普通动词语法化而来,所以应该归为动词的小类.“助动词+动词”结构也应该接近于动宾结构.  相似文献   

3.
《朴通事谚解》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与敦煌变文和现代汉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助动词"要"的语义与敦煌变文的助动词"要"语义相比,多了表示"可能"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助动词"要"语义相比,还没有出现用于比较句、表示"估计"的用法;在语法上,《朴通事谚解》用来修饰"要"的副词既有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副词如"却、方、待"等,也有属于现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只、也、都、还"等,呈现过渡趋势。  相似文献   

4.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日语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在日语中的语法作用比起其他助动词要多.日语助动词没有类,却有各自的名称和语法功能.如何准确地运用好其各个语法功用,对于许多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不容易.本文将通过例句详细分析其各个语法功用以及对应的中文使用场景,使其用法更加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6.
“句式”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语义语法相结合的思想,有助于细化语法规则和词类研究。《荀子》意志的表达、肯定与否定非对称等助动词使用状态显示,先秦时期,助动词的用法已趋稳定,而能愿式的构成则反映了先秦时期助动词运用的实际面貌,是助动词意义和功能研究的可信材料。研究显示,助动词没有一般动词带宾语、可重叠等主要特征,不能够像典型动词那样参与构句,极少作为句子核心,因此,需要和动词相区别。助动词“扶助”动词的功能十分稳定,具有不可替代性,词类的典型成员产生很早,并且应用至今,因而,给助动词独立确定词类地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反语是语用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结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语法化和反语语用认知机制.并用它们来分析反语的产生的动因.反语的语法化是一种很难具体化的语法化现象,它更不能像常规语法化那样固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因为反语语法化受很多动态变量的制约,这里有语言变量,也有非语言变量.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过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点研究情态助动词的语义实质,探讨其语义与结构的对应关系。并从新的视角论证了易仲良教授的将M -φ作为情态语法范畴的标记式是合语法性的。  相似文献   

9.
表示事件义的「こと」「もの」与判断助动词「だ」组合后发生语法化。表示场面义的「ところ」与对象格「を」组合后出现语法化。日语的复合辞是以「こと」「もの」「ところ」为中心处在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的,并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日语是典型的粘着语。所谓粘着是在独立词的前后,用附属词(助词、助动词)连接,表示他们的关系,起增添意义或语法功能的作用。因此助动词对于日语句子的形成至关重要。日语助动词是附属在自立词后面,有活用的附属词。日语助动词的含义微妙,用法复杂,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句子能离开助动词。日语助动词对于这个句子是表达什么意思,能否清晰的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从语义机制来看,"当"从动词到助动词是隐喻在发挥作用,而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都是转喻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三部分探讨了景颇语助动词的形成问题。首先从语法动能、语义差别的角度论证了助动词 在景颇语中是一个独立的词类。然后探讨了助动词形成的具体途径,指出它是通过动词虚化、状态词转 化、拟声构词等手段而形成的,并指出动词虚化为助动词的语义条件和语义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虚化 链。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助动词形成的各种相关条件,指出助动词的形成是与景颇语处于由粘着型向分 析型语言过渡、出现实词虚化、双音节化等趋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搜神记》共有7类副词与助动词连用,以与可能类助动词连用为最。由于语法性质的不同,连用位序以副词在前、助动词在后为主,但语用有所需要时,助动词也可位于副词之前。二者关系随语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可”原是动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它的词性慢慢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动词逐渐向助动词、意义比较虚的副词转化,后来甚至变成了和一定词结合来表示意义的词缀。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主观化又是语法化的一个动因,主观性因素促动了功能语法化。文章用主观化和语法化研究了“可”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人认为助动词内部存在着差异性,根据原型理论,可将其分为典型助动词和非典型助动词;根据它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类型,又可将其区分为兼类助动词和单一助动词,以及主动性助动词和被动性助动词两组。  相似文献   

16.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认知方法的语法化、泛时研究的一个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沈家煊研究员于2005年11月22日到24日应邀到暨南大学文学院和华文学院进行系列学术演讲,题目分别是:“语用法的语法化”、“认知方法的语法化”以及“泛时研究的一个实例”。沈先生以汉语事实为根据,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背景和主要观念指导下,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从范畴化理论、相似性、理想认知模型(ICM)、概念的合并与组合、语法化的认知动因、认知语法的概括性等方面对汉语语言事实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释,同时也对汉语语法发展…  相似文献   

17.
惠文娴 《考试周刊》2009,(8):112-113
在日本的学校语法和国内的主要语法书中日语助动词都被看作是独立的词类来加以论述的.但是日语助动词不具有独立性,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清楚地区别词与词的关系.只是日语的用言在句子中使用时为了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采取的语法手段.并不具有“词”的资格。本文通过从词汇研究的语义、形态、功能三方面的论述来看.助动词作为独立词类的共同基础似乎并不存在.从词类中除掉助动词是合理的,提出在目前的目语教学中.取消助动词,将其归于词语或者语法用法中解释,从而简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初级阶段的语法.  相似文献   

18.
“被”的词性及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不引出施事成分的"被",从句法功能和语音形式上,都表现出与另一助词"给"不同的特点,而与助动词"会"有更多的相似性。文章探讨了不引出施事成分的"被"看作助动词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主要讨论语用和认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1、语用是语法化的动因,认知是语法化的途径,另外语法化还需要重复机制来固化;2、主观化是促使发生语法化的重要语用因素,不是语法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