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泥马渡康王”出自《说岳全传》,故事梗概为:金灭北宋,康王(赵构)侥幸得逃,后有追兵,前有大河。危机中有异人赠白马,助康王渡水后,马遁去。康王入一寺,见寺中有一泥塑之马,诧异之间,泥马萎地,乃知刚才之马即为此泥塑之马!清代中期的《蕉竹斋》及后来谢侠逊编著的《象棋谱大全》是最早出现“泥马渡康王”局名的,问世后在当时并不很流行,之后经过许多江湖棋人的精心加工和修改,泥马局出现了众多的姊妹局。受《蕉竹斋》和《象棋谱大全》的影响,这一系列的修改衍生局,民间都俗称为“泥马渡康王”,简称“小泥马”。  相似文献   

2.
泥马渡康王     
民间排局“泥马渡康王”,在五十~六十年代初,于上海一带颇为流行。该局的棋着深奥,饶有风趣。二个棋局的图形很相似,着法各尽其妙又完全不同。它充分展现出民间排局独特风格的拟局技巧和丰富多彩之姿,使人拍案叫绝。现将笔者过去收录珍藏的两个棋局并拟出着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虎是一种哺乳纲大型猫科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多独自生活在山林中,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虎额头上的条纹看上去像是书写的“王”字,虎被称为兽中之王,为人们所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与龙起着相同的作用。《周易·乾·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汉语语汇中,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说文解字》载虎,山兽之君。从走,虎足象人足。  相似文献   

4.
武术现代化首先是理念现代化——套路的形成与发展辨析武夫《乐雅·释训》云“暴虎,徒搏也”郭璞注云:“空手执也”除搏兽外还有搏人的记载。如《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搏谍贼”。即拘捕之法包括“手搏之技”。《汉书·艺文志》班固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  相似文献   

5.
天问 《健身科学》2005,(12):24-25
守静带来惊喜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道,要在养心;养心之道,贵在守静。清心寡欲,洗心涤虑,万念不生,就是守静。《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是说人若守静,就能像龙那样变化长久,若不守静,就会像老虎那样躁动短寿。《老君清静心经》也称:“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们日常生活条件所缺少的就是“静”,昼夜24小时中,肢体虽有时休息,但思想没有片刻能够安定,非但醒的时候脑筋运用不停,就是睡着了也要做梦,睡梦里所感觉疲…  相似文献   

6.
朱有仪 《收藏》2012,(1):86-91
"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出的一种虚拟动物,被尊为万兽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说文》中认为: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多种动物之所长的神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真实的,唯有龙是虚拟的。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龙的影子几...  相似文献   

7.
形意拳经典拳论有“四象”之 说,四象者,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也。 关于“虎抱头”,有些人认为是 “虎豹头”“抱”是“豹”同音相误,并 指出只有“虎豹头”,才能与“鸡腿。 龙身、熊膀”相提并论,且振振有词: 形意拳象形会意,模仿动物,腿模仿 鸡的腿,身模仿龙的身(龙并不存 在,取其升降起伏、左右旋转),膀模 仿熊的膀,头模仿虎豹的头。此论表 面看来,似乎 正确,其实并 不懂“四象” 之真义,不知 “虎抱头”的 真正含义。 “虎抱 头”是一种动 作形态,即老 虎扑食时的 双爪前伸头前,合围抱头之态。 武术就是仿虎豹…  相似文献   

8.
“老虎吊”是南少林五大象形拳——龙、虎、豹、蛇、鹤中虎尊拳的绝技之一。系近代虎尊拳师周子和精传绝技。它是一种内功功法,在传授上极为保密,且从来都是口传身授,无文字记载,因此传人极少。凡练成此功者,全身坚硬如铁,可用绳子捆住颈部吊离地面,用棍狠击胸、腹而不受伤,具有很高的技击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介绍一份周代铭文中的徒搏史料,供关心此道的同志们参考。这就是《翏生盨》的当作空手搏斗讲的“暴”的本字(见图2)。古文献空手打虎叫“暴虎”,如《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毛《传》“暴虎,空手以搏之。”这是光膀子空手打死老虎,献给郑国国君。体力武功只在武松之上,不在武松之下了。《论语·述而》也提到“暴虎”。这是人类几十上百万年与猛兽拼斗的经验技巧的结晶。对虎有手搏的技巧,对人自不用说。  相似文献   

10.
《钓鱼》2003,(12)
据《云南日报》报道,日前,嵩明县弥良河水库捕到一条“怪鲤鱼”,长30余厘米,与其他鲤鱼不同的是,身体较其他鲤鱼细,头部却像河豚一样扁平,两鼻面向正前方,嘴向上翘。据杨桥水管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前也未见过这种鲤鱼,看着样子像龙,就亲切地叫它“龙鱼”。云南现怪鱼 鲤身河豚头  相似文献   

11.
为迎接龙年的到来,长沙火柴厂不久前推出了一套T99《龙的中国》艺术火花(贴标)。这套火花题材独特、内容丰富,从中国古代出土文物上的龙饰、龙造型器皿到现代各种领域不同材质的造型龙和龙饰,从“龙”文字和肖形龙篆刻到“龙”的辞语,从古代“书圣”到现代书法名家笔下的龙字,均有所表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的龙文化。  相似文献   

12.
虎啸风生,龙腾云起。2022年,是冯大中先生画虎60周年。新年伊始,由他创作设计的生肖邮票《壬寅年》如约而至,不仅给广大邮迷朋友以欣喜和希冀,同时也是对其本人执着、痴迷于画虎艺术并达到高峰的一种肯定与认同。从自己作品中提炼出虎票图案第4轮第7套生肖邮票《壬寅年》由“国运昌隆”和“虎蕴吉祥”两枚组成。邮票上的虎形象从实出发,得虎之天性,细致诠释了虎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语出《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本局图势状如鱼形,又似未开龙门。本局招法乃取语出之意,首招红右车凿山开门,左车沿中路而回如同黄河自中流下;脱帽后车高兵斗车低卒象,  相似文献   

14.
马琳璋 《武当》2011,(12):23-24
心意拳有十大真形,即鸡、马、燕、蛇、猴、龙、虎、鹰、鹞、熊,拳术取喻这十种动物的本性和灵意作为拳术的技击之术,其中鸡的奋勇,马的疾踢,燕的灵巧,猴的灵活,龙的舒展,虎的勇猛,鹰爪的锐利,鹞的穿钻疾快,熊的沉稳和力大无穷。《心意拳谱》中对于熊形的说  相似文献   

15.
十年一觉甲A梦。“一切皆有开始,亦有结束”。《黑客帝国Ⅲ》中,当史密斯对尼奥说出这句语,暗影中的甲A,也许还不会想到,2003年11月30日的下午,中国足球会像尼奥终结史密斯一样,终结十年甲A联赛毁誉参半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强身与健身——两种不同的体育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强身与健身———两种不同的体育观王广虎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语,到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较系统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至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认同并致力实践的...  相似文献   

17.
二、棋迷失《兰亭》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他被称为书圣。王羲之杰出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与围棋名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王  相似文献   

18.
明代罗洪先所辑《万寿仙书·导引图》卷内的《五禽图》和周履靖所编的《夷门广牍·赤风髓》卷内的《五禽书》源出于华佗“五禽戏诀”,二者图文并茂,是现存于我国古籍刻本中五禽戏图说较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古本。经过辗转传抄,润改重摹和翻印之后,以“虎、熊、鹿、猿、鸟”替代了《华佗传》中“虎、鹿、熊、猿、鸟”之序。在华佗的五禽戏历经一千多年的演变、繁衍之后,从《夷门广牍》之《五禽书》仍可推测华佗原作之概貌,如虎的发威、鹿的返顾,熊的摆脚,猿的拈果和鸟的伸腰等基本动作,以及以虎、鹿、熊、猿、鸟之戏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锻炼相合的基本内容,较之一般寻引套路,诸如“八段锦”、“五段功”更要朴实精炼。通过实验,证明这又是一套扎实易行和久行必有成效的传统五禽戏导引套路。因此、整理、注释其形、其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推陈出新,对于丰富我中华民族传统医疗体育手段和理论宝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虎象征力量、热情和勇敢。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属虎的名人、“大咖”不计其数,其中有些历史人物也出现在了新中国邮票上。在此,我就以人物出生时间为序,展现邮票上属虎的中国名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出生于78年,为农历戊寅年。1955年,我国发行纪33《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第1枚为“张衡像”,以胶雕套印工艺表现了著名画家蒋兆和创作的张衡侧身像(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