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繁森同志离我们而去已7个月了。在饱含热泪、怀着十分崇敬、惋惜之情报道孔繁森事迹的时候,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思绪像潮水般地涌动,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作为改革开放时代一位新的杰出人物,孔繁森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一个民族才不会变得平庸,一部历史才显得辉煌。 孔繁森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今年4月6日,由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为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而落泪,为他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为我们党有这样优秀的领导干部而自豪。 作为参加孔繁森事迹报道的记者,这次采访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灵魂的净化,一次  相似文献   

3.
我爱五月。因为她在我们这里恰是春意正浓,乍绿宜人的时节;还因为她一进“月门”就是劳动节、青年节、学习节,一个挨着一个跟踪而来,让人们鼓舞、振奋。我们的馆庆日也在五月开头的第五天。这就使我对五月的感情更深,格外喜爱她!作为一个年轻的战士,在跟同志们一道庆祝开馆二十周年的时候,我激动的心像山谷的泉水翻滚着、奔流着,陷入回忆的旋涡,怎么也平静不了。回忆愈久,感慨愈多。在这里,我把  相似文献   

4.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们觉得军报的编辑、记者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士兵,因为从(记吉卜连当兵)这个专栏刊登的近3()篇稿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广记者到基层、懂基层、为基已、爱基层的实实在在行动,更触摸到了扩版后的军报面向幕层、关心基层的时代脉搏、殊深感受到厂十兵与记会问那战友之爱和同志之情让我们说一声:“感谢记者下连当兵!欢迎记者下连当兵!”平凡的行动,沟通了记者与士兵的四倍职业的差别,阅历的深浅,使记者与士兵容易缺少沟通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5.
去年12月以来,我们以近年来少有的报道规模,推出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一重大典型。从12月15日刊登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的第一篇报道算起,在4个月时间里,共发表各种体载作品65篇,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座共产党人的丰碑。省委领导同志称赞,大众日报对孔繁森的宣传行动早,声势大,形式新。孔繁森这个典型过硬,大众日报的宣传也过硬。  相似文献   

6.
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距今已经8年多了,作为一名援藏记,我与孔繁森有过多次交往,并多次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作。在宣传孔繁森事迹方面,我可以说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孔繁森的活动。孔繁森的崇高思想、高尚情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受到深刻启迪而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对孔繁森典型的宣传报道也使我们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期搞好典型报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颂扬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塑造人、鼓舞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特别是党报的优良传统。50年代我们颂扬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和孟泰、马恒昌、李顺达、郝建秀、王崇伦等劳动模范,他们的事迹鼓起了中国人民摆脱贫穷建设新中国的勇气,60年代宣传了铁人王进喜、雷锋和焦裕禄,他们的事迹鼓舞了一代人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继续前进。80年代以来对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徐洪刚、孔繁森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这是一个忙碌的下午,几易时间才约到陶磊,没有太多的啰嗦,采访就像是朋友间聊天似的愉快地进行了。陶磊在大众心中是个4A派,也是专家派,他亲和、幽默、没有架子、心态特别年轻,他爱广告、爱创意、爱和大学生交流,从李奥贝纳到25hours,16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深爱着创意。一个有坚持的人一定是有梦想的,这一采访才发现,陶磊的心里装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9.
孔繁森,一个为时代添彩,为党的形象增辉的名字,从世界屋脊传向祖国四面八方,传到各族人民的心里。人们无不为他的因公殉职而悲痛,为他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最近,江泽民、李鹏同志分别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以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丰碑不尽的思念──回忆孔繁森事迹宣传的前前后后沈开运人民的好儿子,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他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印入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心田。我有幸和孔繁森同志在阿里、在新疆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难忘的日子,在他不幸以身殉职后...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一名援藏记者,我与孔繁森有过许多次交往,并在他生前就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  相似文献   

13.
案头上,放着1995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孔繁森,这个响亮的名字跳入我的眼帘。他,像一团火在我胸中燃烧,他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使我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同代人陷入久久的沉思:“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来新疆几十年,你不后悔吗? ——“我不后悔,像孔繁森那样,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这片热上,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校友这样告诉我。他曾是一位归国华侨。 ——“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人生,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度过才有意义。”又一位来自东海之滨的老同学这样告诉我。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相似文献   

14.
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孔繁森同志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也是我们新闻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的榜样。我们要诚诚恳恳地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品质、人格,学习他爱人民的崇高境界。新闻事业离不开坚强的党性,新闻工作者是党的耳目喉舌,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对我们进行党性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无私奉献教育的生动教材。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言行一致,向别人宣传,首先要自己学习,教育别人,首先要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15.
在他的助理也是本书作者的眼中,他的创业历程笑话多多,没钱发奖金就给员工延长寿命到"九千岁",梦想以后给员工一人发一辆跑车;在聚光灯包围和掌声四起的时候,他又会冷静地提醒同事:"我们为努力鼓掌,为结果付报酬。"他爱哲学、爱武侠小说,更爱太极文化。他是谁呢?作者借幽默平常的琐事,记录下马云"可爱"的一面。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16.
从西藏采访归来,就不断有人问我们: “孔繁森的事迹真的那么感人吗?” “老兄,说实话,你们写的报道到底有没有假?” 听了这些问话,作为曾被孔繁森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心灵受到巨大震颤的我们,心里觉得很不是味:千里迢迢流着眼泪采写出的稿件尚不能完全得到人们的信赖,既为自己鸣怨,也为孔繁森叫屈。 作为记者,我们理解大家的心情:近年来,有极少数典型人物报道,夸大事实,把话讲得很满、很绝,形容词、副词用的过多,在笔下有意无意地下些溢美的功夫,或拔高,或夸大,使得有的先进人物宣传,如过眼烟云,墙内开花墙外香。对孔繁森这样一个重大典型,一些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更多的是想进一步了解孔繁森事迹报道的幕后新闻。为此,我们特把赴藏采访和写作的一些情况披露于此,算是对朋友们的一个答复。  相似文献   

17.
1 孔繁森典型发现经过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接到社领导的通知,参加孔繁森长篇通讯的写作。当时要求我们2月13日到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集中,住在招待所里开座谈会,写材料,讨论提纲,23日以前拿出初稿。 当时我感到比较突然,但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先进典型人物。在此之前,我仅在今年1月份新华社播发的一篇通讯中简单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孔繁森的事迹。当时离孔繁森去世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一起参加写作的有新华社的何平、陈雁和人民日报的陈维伟。 中组部和新华社的领导非常关注这篇通讯的写作,特别是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和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尤其是夫妇之爱、母女(或父女)之爱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它会成为人们活着的一个重要理由,并且是使人活得容易一些的一个重要动因。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从观照世人的幸福中为自己继续寻找想像中的幸福世界。幸福永驻是人类共同的梦,从这一意义上说,杨绛描述的幸福生活或许就有了普遍的价值。让我们在杨绛的梦的追寻中找到我们各自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上海的叶幼青因在网上发布了他的《死亡日记》而被人们谈论。一个人因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医生甚至还宣布了他大致的行期,这时候他想到要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一份礼物,于是就选择每天写点什么,这便是《死亡日记》的来历。 敏感的湖南卫视没有放过这件事,也使我们得以在电视机前见到这位叶幼青,听听一个将死的人来谈谈死亡的话题。这个节目未免有点太酷了,但我们不能责怪湖南卫视,作为电视人他们的工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