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 ,红学界受传统思维的束缚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多停留在阶层论、社会历史学等学科的范畴中 ,就贾宝玉的形象而言 ,学界大致有以下 3种观点 ,其一 ,以教科书为代表 ,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封建的叛逆者形象。其二 ,以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为代表 ,将贾宝玉与俄国 1 9世纪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做比较 ,认为贾宝玉属于中国贵族阶级圈子里的多余人。[1]其三 ,把贾宝玉做了一定程度的性心理分析 ,注意到了贾宝玉的精神病变 ,从而认为他属于一个他所在社会的精神畸形儿形象。前两种观点侧重分析了贾宝玉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第三种观点已意识到其…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反封建的叛逆者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似乎早已有定论.然而,如果我们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这个艺术形象放到世界文学的广阔领域里去分析、研究,就会感到这一定论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概括贾宝玉的社会本质.本文将贾宝玉和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多余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贾宝玉这个典型人物身上更多地表现出"多余人"的本质特征,他身上表现出的不过是叛逆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普希金笔下的叶夫根尼·奥涅金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他们被称作是时代的多余人。在贾宝玉的形象当中我们看到中国18世纪封建社会贵族阶层中的先进典型。受自己的阶级出身所限,贾宝玉不可能战胜自己的悲剧命运,成为中国的多余人。奥涅金虽然生活在19世纪,他的阶级地位同样决定了他的命运。虽然他提出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但最终不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特殊的历史条件、复杂的阶级出身、封建社会相同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悲剧,使他们变成了多余人。两个形象作为文学史上的优秀典型成为时代的反射镜,反映了中国和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4.
再论贾宝玉     
张维雅 《文教资料》2011,(22):14-15
贾宝玉可以说是小说《红楼梦》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一个人物,历来评论者都认为他是封建旧贵族的一个叛逆者,是一个"新人",是个性觉醒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先觉者。本文在过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基础之上,以贾宝玉自身的软弱性本质为视角,通过对其一生中软弱性的表现,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分析,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思想内涵及价值进行全新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艺术典型,不光要有独特的个性,还要有深刻的共性。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把人物形象深刻的共性寓于鲜明独特的个性之中,创造了众多的典型。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封建阶级叛逆者的典型。 贾宝玉是贾府第一个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叛逆者。然而,他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环境使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贾宝玉的环境怎样培养和铸造了他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贾宝玉所处的环境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整个时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物质和自然条件等,都可以说是环境”,多种因素组成贾宝玉复杂的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表层的结构因素、中层结构因素和深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反孔孟之道的艺术形象。他在反对孔孟之道的仕途经济、男尊女卑、封建婚姻的斗争中,逐步地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叛逆思想和性格,成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 贾宝玉这一典型出现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中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镇压人民的反抗,实行了所谓征举“山林隐士”、开“明史馆”、设“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以高压的手段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同时,他们抬出孔老二的亡灵,追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还大力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的感情世界探微刘光钟,邢少山人们历来都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由于它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反封建的人物,特别是贾宝玉这个人物,人们是把他当作叛逆者的形象来推崇的。我们说,如果仅仅把贾宝玉当作一个“不肖子”,而忽视了他的内在感情...  相似文献   

8.
王夫人是《红楼梦》中刻画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反面人物。曹雪芹以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通过塑造王夫人这个封建统治阶级伪善者的艺术形象,相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凶残的吃人本质,有力地戳穿了儒家所鼓吹的“仁义道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要了解孔孟之道是怎么吃人的吗?王夫人就是一个标本。 王夫人出身于所谓“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豪门贵族之家,在号称“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里,她掌握着大权。平时她以“菩萨”自称,吃斋念佛,披着“宽仁慈厚”的外衣,装出一副“怜贫恤老”的面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善人”,双手却沾满了奴隶们和封建叛逆者的鲜血。小说通过描写她相继逼死金钏儿、晴雯、司棋等奴婢和封建叛逆者黛玉,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她吃人的狰狞面目。 金钏儿是王夫人身边的一个丫头,平日专供她驱使差遣。有一次,在贾宝玉的百般  相似文献   

9.
卢艳玲 《现代语文》2006,(10):83-84
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学长廊中的独特景观,“杜勃罗留波夫曾指出,‘多余人’是‘我们土生的民族典型,所以我们那些严肃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能够避开这种典型的。’”(P272)但以往对多余人的界定有失偏颇,有必要对多余人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他并没有反封建,他实质是一个“回头准浪子”的形象,是一个由贵族之家的“准浪子”向“仕途经济”“正路”转变的青年形象。在他身上,有作者曹雪芹自己的影子,有脂砚等人的影子,有封建社会中一大批贵族子弟(或准贵族子弟)的影子,甚至有当今社会中不少青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多余人"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以及语言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惰,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他们不与统治者同流,又与人民群众隔着一层,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适合的地位,最终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多余人"。贾宝玉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本文将根据"多余人"的规律性特征,对贾宝玉进行对照性的鉴别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阿加林至今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多余人”典型。他以其独有的特征进入俄国文学“多余人”链条。他前面的“多余人”没有一个这样“全盘西化”而又无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又远无前面“多余人”那种实践真理的行动和勇气,连一次“改革”失败的尝试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阿加林提前敲响了“多余人”退出历史舞台的丧钟。“高谈阔论”先进的西方,是19世纪前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时髦”的风尚,而作家又使阿加林比任何一个“多余人”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几乎近于苛刻地描写了这位“临时英雄”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生活和统治下去”的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在描写了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青年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而且也极其难能可贵地描绘了众多女奴们的反抗和斗争。在这些女奴中间,作者对于晴雯这个人物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对于晴雯的性格也作了十分出色的描写。因此,研究《红楼梦》的人,无不对晴雯这个艺术形象给予较多的注意,这本来是十分自然的。大搞阴谋文艺的“四人帮”却把《红楼梦》这部宝贵的文学遗产当成了他们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材料,挖空心思地把晴雯也拉进了他们影射攻击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帮派啦啦队里来了。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贾宝玉,我们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却又觉得无从说起。恰好手边有一本《教参》,翻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对宝玉的这些贬斥说明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这让我想到了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对贾宝玉的评价:“贾宝玉是中国近二百年颇有魔力的小说人物之一,和其他伟大作品中的某些主人翁一样,贾宝玉以许多方面、许多角度和一切不同的读者相接触,使人无从给他以简单肯定的说明。”是的,我们也不能简单肯定地说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对此,应该进行分析。宝玉第一次出场时…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里,王熙凤是这样评论贾宝玉的:“若说他出去干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傻子……”王熙凤在这里所说的“正经”,当然是指按照封建礼教的准则说话和办事;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贾宝玉,他确实“傻”得可以。但若是从反对封建礼教、争取人权和人性的解放这个角度来衡量贾宝玉,他却不但不傻,而且还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出类拔萃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是该书描写的第一次大冲突,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一次大暴露。矛盾冲突的双方是贾政和宝玉。贾政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捍卫者。他要宝玉走封建礼法规定的道路,读书仕宦,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成为封建贵族阶级的继承人。而对封建地主阶级具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却鄙弃功名利禄,斥责“仕途经济”的说教为“混帐话,视醉心“功名仕进”者为“禄蠹”等等。贾宝玉对封建主义的精神道德持怀疑态度,自然会引起贾政的残暴镇压,所以,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矛盾,不是一般父子之间的矛盾,而是封建礼教维护者和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宝玉从来就未使贾政喜欢过。这个一直在“内帏厮混”的公子哥儿,历来都不听贾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以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折射出具有封建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罪恶以及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预示着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小说通过对封建贵族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歌颂,表达了朦胧的民主意识,昭示着在夹缝中生长的民主思想已经萌芽,他们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冲击着封建社会的秩序,使人看到了微茫的理想光辉,该文试以贾宝玉为代表,对叛逆者的性格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赵红超 《时代教育》2007,(6Z):96-9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个席位。曹雪芹在这本长篇巨著中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表达了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揭露并批评了宫廷及官场的黑暗,贵族家庭的虚伪礼教,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等等。《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凄美动人的林黛玉、聪明奸诈的王熙风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20.
李行健在《“骗”和”哪马”简说》中认为“骗”的初义是“‘跃而乘马’,重点在于‘跃’”.他还用河北现在方言支持这一论点,说:“河北省不少地方,跃而上马仍叫‘骗’.骑自行车用单脚跨上,也叫‘骗’.如一个人上炕,用单脚跨跃而上,类此动作都可半开玩地叫‘张飞骗马’式.这正体现了‘骗’的‘跃而乘马’的古义.在河北方言中,‘骗’是单脚跨跃,‘蹦’是双脚跃起,区别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