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王斌 《陕西教育》2011,(1):106-106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千篇一律、思维程式化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长期运用传统思维模式指导学生写作所致。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创新思维引人写作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更新教学观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强化创新思维的科学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突破思维定势。重视阅读,为作文创新打下基础。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突破思维定势.重视阅读,为作文创新打下基础.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把眼光放到社会中,走向开放的天地,以开放的视角写自己所见,抒自己之情,谈自己所感,那就要教师在作文中进行开放性教学。作文开放性教学,就是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式、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一、要丰富课外生活,扩大阅读,引导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二、写作中要营造氛围,自由作文,解除禁锢。讲究命题的开放性,讲究作文形式的多样性;三、评议时"呵护"亮点,培养兴趣,引导迁移,逐步把学生的写作活动引向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於维芬 《课外阅读》2011,(9):304-305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工程,占有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素质与文化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被大家重视的今天,作文教学的开放与创新愈来愈显得重要。主要表现为:作文内容与形式要开放;作文思维要创新。  相似文献   

6.
霍文英 《新疆教育》2013,(13):60-60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必须根据创新思维的特性,科学地安排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来说,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性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7.
李莉琼 《现代语文》2014,(4):135-13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他指出:“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些创造力,使它长得更有力量。”他认为“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和创新人格。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所以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但作文现状是: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热情,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的作文大多是一种模式,缺乏新颖独特的文题,缺乏标新立异的材料,缺乏无穷想象的结尾,缺乏真切感人的语言。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现在的学生作文缺少创造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学科,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教学需要创新。而作文教学要想创新,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大胆创新。所以,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明确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作文又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创造性劳动。作文教学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张荣 《阅读与鉴赏》2006,(11):68-70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中学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么想象就是作文的翅膀,而创新则是作文的生命。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人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课程新理念”指出: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中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素材的缺失,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在课堂交流中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依托阅读材料“以读引写”,课堂练笔;鼓励课堂争鸣,采撷思想的火花。并通过教学实例展示这种探索的过程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蔡勤 《成才之路》2020,(7):138-139
作文教学中的仿写训练能够降低学生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创新,提升其作文质量。教学中,教师在明确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重视仿写训练,从布局、立意、结构、语言等角度指导仿写技巧,并对学生仿写作文做出科学评价,有效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作文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传达思想、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衡量学生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依据。身处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变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如何正确看待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则对我们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该文试以中学作文写作为框架,从生态化写作入手,透视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并力图构建学生头脑中正确的生态意识理念,促进精神生态的形成,最终达到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朱银堂 《成才之路》2021,(11):38-39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学生作文内容的设计者角色,扮演好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引导者角色,扮演好学生作文评价的欣赏者角色。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听说训练材料帮助学生设计作文内容,要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目标的确立,能够培养出复合型专门人才。以书入画,提升学生的素养;要求教师做到“三进、三出、三能”,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创作带动教学,做到教学相长;基础课与创作课要做到“连续”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主导者、参与者,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作到不断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对于教师成长,大部分人总是对教师教材处理、教法运用、教学设备应用和教学技巧的选择等方面感兴趣,作者着眼于教师成长更深层次上的教育心态问题,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心态对其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的选择和教学心境的调控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具体从对教师职业的心态、对教师角色的心态、对自我的心态、对学生的心态、对教材的心态、对挫折的心态六方面展开阐述如何培养健康成熟的教育心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大学英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注重讲解写作技巧,而课后学生写作训练不足。试用句酷批改网来改善学生的写作环境,笔者对试用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了此批改网的优点和不足,也对现行的大学英语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玲玲 《天津教育》2021,(1):142-14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作文的指导,还应根据新课标指导要求正确地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的辅导.分层次强化小学生写作目标,在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过...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并促进写作兴趣的形成,积极开展英语自主性学习写作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策略,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师生面谈反馈指的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关于学生作文和写作过程所进行的写作会议。写作师生面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并有效的写作反馈方式(Ferris,2003;Williams,2004)。以往对于写作教学中的师生面谈反馈更多是一语的语境下;即使是二语的语境下,研究的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对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在互动中的表现。本研究基于交互假说(Long,1981,1985,1996)和注意假说(Schimdt,1990)搭建起的沟通和辅助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根据对某中国大学的两位英语写作老师和五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期两个学期的调查和数据采集,针对老师和学生双方在互动中的表现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利用师生面谈反馈对低水平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辅导时效果明显,并整理出一套师生面谈反馈的谈话模式以供其他老师实际操作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师生面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