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STEM整合这一教育改革思路被介绍到我国后引发了争论。研究表明,科—数整合教育无需"引进",科—技整合教育有将科学教育带上培养"能工巧匠"歧途的风险,科—工整合才是最符合我国基础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的STEM整合类型。对1993年以来国外文献中30个科—工整合教育案例所做编码分析显示,其整合思路可归为应用延伸、工程框架、设计即探究三种。我国已有科—工整合尝试多借鉴工程框架思路,与国外同类案例相比,能达成"熟悉工程设计思路"的目标,但冷落了建构解释的探究目标。因此,我国基础科学教育借鉴科—工整合的重点应放在如下工作上:以已有科学课程为载体,开发整合与不同学科内容相关的工程设计任务;帮助教师把握整合教育目的,注重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组成研究团队,针对特定科学内容开发设计即探究型整合课程。  相似文献   

2.
每年数百亿计的教育信息化投资究竟带来了多少质量效益?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奖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的热闹场面,到底能拿出怎样的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本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从教育目的与手段、整合的引进与本土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规律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要走进学科、走进课堂,以教学资源进课堂为突破口,从一节课扩大至学习单元与整个课程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信息技术资源"科学素质"两个概念作了简明的阐释。以化学、英语等两节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课为例,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科普资源,使课堂结构优化的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三个课堂整合"教学模式,第一课堂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进行以策划竞赛活动为主的模拟训练,第三课堂进行以参与实践运营为主的实战体验,并在三个课堂中分别从教学目标、师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入手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教师们运用了不少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尝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三方面入手:多媒体整合,促进课堂活力四射;课内外相整合,促进课堂活力四射;教学做整合,促进课堂活力四射。  相似文献   

6.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科学认识教学的层次结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课堂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情感层次要素的有机整合。传统教学只重知识层次的传递教学,忽视能力层次和情感层次的培养和作用。本文试图从教学层次结构的整改着手,提出科学认知教学整合、艺术处理教学整合和技术促进教学整合三个维度,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实现三个层次结构要素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最佳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地球村"时代,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间存在共通性是必然的。二者间的差异是微妙的,集中体现在构成要件、教学流程、课堂结构、教学策略与适用条件等五个方面。创建"技术环境下的本土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与翻转课堂间的优势互补与有机整合,是未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初中生物学植物呼吸作用的三个典型实验进行改进创新,达到依据课程标准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目的 ,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实验教学课堂效率的再尝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科学的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提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将心理教育、生理教育与伦理教育进行"三理"整合;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进行"三课"整合;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三教"整合的教育模式,把这"三个"整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并将其统筹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体现独特性,又体现互补性,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石油特色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三种课堂"的优势互补性,将教学改革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科学整合创新精神与实践教育资源,以三个课堂建设为抓手,初步构建出较为科学的"三个课堂结合"教育体系,对我校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ransition’ and how it is understood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Drawing on data from concept map-mediated interviews at two institutions, we examine the conceptions of transition held by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taff, who work to support students’ learning into and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We suggest that norm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ransition often draw upon a grand-narrative that orchestrates and reiterates a stereotypic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experiences. Often this narrative involves students’ interpellation into a field of discourse where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as both homogeneous and in deficit: ill-prepared, lacking in independence, as vulnerable and in need of support. However,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beneath this discourse lies a more nuanced picture: one where students’ experiences can be conceptualised as diverse and fluid. Moreover, we employ the concept of pedagogic ‘frailty’ to expos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nvironments and wider contexts in which students ‘transition’, an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ystemic tensions upon students’ experiences. This article further argues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hift discussions away from the deficits of students, and examine how we can make underlying environmental and systemic challenges more explicit, in order to widen our understanding and discussions of these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2.
不断改革和创新是“两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规定。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纷繁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对高等学校“两课”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增强“两课”教育的主动性,探索“两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新世纪“两课”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章主要对影响和制约高校“两课”教学效果的各项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增强高校“两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认识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客观存在着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体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科学对待学生的情绪追求,注重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促进情感素质的养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2006年“国家示范建设计划”到2019年“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体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进的历史变迁特征,在动态调整中不断确立新理念、新定位、新模式、新使命。在“双高计划”引领下,站在新的起点上,高职教育应厚植开放性与类型化,塑造未来高职教育形态;强化高等性与创新力,转变内涵发展范式;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并蓄政策引领与自主创新,形成高质量发展生态;提升校企合作与“智能+”水平,引领高标准产教融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开创高水平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have witnessed a rapi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cord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igher education enrolments in these two Chinese societies.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has inevitably resulted in an oversuppl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with growing social concerns for skills mismatches being found in the labour market, stagnant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these two Chinese societies reflect upon their employment experiences. Human capital theory predicts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rais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ill initially increase inequality as rates of return rise, and then it will reduce inequality as expansion reaches mass levels and rates of return decline. If the output of graduates outpaces the demand for their skills,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current case in many countries, then supply and demand pressures reduce the pay premium for degrees and lower income inequalities. However, this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ssification and the univers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spectively, have actually intensified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6.
在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时,农村教育的“赔本”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教育本来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形成一种能提高人的未来收益的资本。但是在社会发展更加依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国农村又如何会出现与之相悖的教育“赔本”现象呢?本文拟就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作一系列解读,认为农村教育“赔本”现象,与我国延续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以及农村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英国威尔士大学的科林·贝克博士是世界最著名的双语教育权威之一,著有12本有关双语和双语教育的专著和五十多篇双语教育方面的论文。其中《双语和双语教育的基本原理》堪称目前国外双语教育理论方面最具影响的专著。文章译自他的《家长和教师双语教育指导手册》一书。该书自1995年问世以来已再版了三次,专门为家长和教师科学地认识双语现象,正确地对待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学的规律和世界各国开展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我国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连续多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同时也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如何应对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世界范围的质量问题?本文论述了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活动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远雁 《高教论坛》2006,(5):62-64,68
高校“两课”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和中央的精神。最近,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两课”教学的新方案。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如何开展这一模式,本文试图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处在大时代中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者,如何“在中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基于“方法论”的眼光,审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站在“中国立场”,创造“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以“耐心和从容的心态”,面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