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龙母是活在古籍和龙的传人心中的神奇人物,梧州是龙母的根源所在,龙母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侃言 《梧州学院学报》2011,21(2):19-25,82
西江龙母神话,反映了西江流域古苍梧氏族先民的文化图腾由蛇图腾升华为龙图腾,与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同步演进,系华夏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份。龙母崇拜是比龙崇拜更升华、更具崇高美的母仪崇拜,是水文化、孝文化、真善美的产物和结晶;宣示了和谐社会的原始真义:民意不可违,权威不滥施,以人为本,利泽天下,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龙母     
据(ju)白族的民间传说,龙母原来是一个砍(kan)柴(chai)的姑娘,跟妈妈住在云南大理的绿(lu)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西江流域悦城龙母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改革开放30余年来,经过地方政府的着力打造,龙母文化业已成为粤港澳地区一块重要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经营开发、规划设计、宣传营销和庙会经济等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它不仅促进了经济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提升了地方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对外文化的交流.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代江浙地区存在三大白龙母信仰圈,其中,平江府地区信奉阳山白龙母缪氏和海隅山白龙母蒋氏,镇江府地区信奉吴塘白龙母吴氏,而嘉兴府地区信奉的陈山白龙母身份较为模糊,宋人大多认为其与阳山白龙母缪氏为同一人。白龙母身份出现混淆,其原因在于此三地龙母传说的共通之处:女子感异孕龙、龙母生龙即亡及龙子均为世俗化的孝龙。无论白龙母的身份混淆与否,政府的态度都是“惟灵是信”。由此,反映出宋代江浙地区儒家文化盛行、水网密布和农业经济发达以及佛教兴盛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苍梧文化是古苍梧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伴随着苍梧走廊的形成逐渐向湖南江永地区传播。苍梧文化传入江永后,对江永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江永县别具特色的龙母文化、花山庙、仙姑庙、女亭、女寺和姊妹节等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7.
德庆县地处粤中西部,西江中游北岸,地域面积2258平方公里,辖12个镇和1个街道,总人口37万,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龙母故乡,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达标县、广东省农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42页[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1.同学们,你们到过梧州吗?梧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课件显示梧州风景),有全国最早兴建的孙中山纪念堂,有闻名于世的鸳鸯江,有龙母故乡第一庙之称的“龙母太庙”有拥有22个足球场的国家足球集训基地。这么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乘车从南宁到梧州,有两条路线,你想走哪条路?(课件显示有关主要城市图)①南宁—贵港—梧州②南宁—玉林—贵港—梧州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出本课研究方向)感觉走第一条线路好象比较近,我们尝试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释这个问…  相似文献   

9.
《子不语》是清中叶文学巨子袁枚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其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闻逸事,如龙母、龙护高家堰、吕道人驱龙等,龙多以善恶无常的多变形象出现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该书中龙的形象不仅体现了清中叶社会一些方面的情况,也是古代中国文言小说中龙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北海疍家是北海市一个独特的水上族群,疍家民俗信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龙母信仰在疍家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中龙母信仰开发具有的优势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为保护性抢救和弘扬疍家文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小红石岩族群祭祀崖画的祭祀空间、祭祀手段、祭祀程序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同,但祭祀称谓、祭祀神祇和族群象征物又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异。同因渊源关系,异起时空差距。族群祭祀崖画展现了与家庭公社畜牧经济相关的山石崇拜,当今彝族祭龙反映了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地母崇拜。随着(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龛)象征物的文化转身,形成滇南彝族地区特有的山石(山神)与神林(土地)合拜现象。  相似文献   

12.
沅陵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苗族先祖盘瓠,它远远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舟竞渡。屈原在《湘君》、《东君》等诗中曾对沅陵龙舟进行过激情的描写,说明沅陵龙舟竞渡起初跟屈原毫无关系。让沅陵龙舟竞渡与屈原人事相关联的人是欧回和刘禹锡,他们使得沅陵龙舟竞渡原始巫祭色彩注入了爱国的新思想。沅陵龙舟竞渡拥有四个世界之最。因此,将中国传统龙舟竞渡的故乡定于沅陵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彝族人的观念里,“龙”已不仅仅是象征雨水的龙神,而是集诸多神灵于一身的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祭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在分析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利用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和社会学家昂利·于贝尔的相关献祭理论,便能较深刻地揭示彝族祭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以来,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文字记载的最早、最重要的史诗,《贝奥武夫》充满了各种隐喻意象。在这些意象中,主要涉及如主人公贝奥武夫一般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格兰戴母子、喷火巨龙一般的妖怪形象。细细研究这些意象及其隐喻意义,能够明显体会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在《贝奥武夫》的隐喻意象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就被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彝族人的观念里,"龙"已不仅仅是象征雨水的龙神,而是集诸多神灵于一身的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祭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在分析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利用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和社会学家昂利·于贝尔的相关献祭理论,便能较深刻地揭示彝族祭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The impetus for the incredible variety found in the modern literary dragon is commonly seen to stem from the creative genius of either E. Nesbit or Kenneth Grahame. However, examination of dragon storie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shows that several different auth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were producing similar storie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e was part of a general literar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simply inspired storytelling. This study examines dragon storie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rgues that the rediscovery of the Scandinavian dragon,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dragons, and possibly the nineteenth-century publication of folktales parodying traditional dragon stories, gave authors new ways of looking at dragons. Traditional St George type dragon stories had already shifted into children’s literature, making books for childr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 and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bined pressures of the new ideas about dragons, the parody, and the enormous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late Victorian period, were sufficient to stimulate the great change in the literary dragon, which has continued and diversified ever since.  相似文献   

18.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9.
考察关于龙的物及字记载,我们看到,悠悠数千年,经过绵长的时间积累和多民族的融合发展,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龙图腾化。龙图腾的人演化为龙的学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龙不仅在甲骨、金、纹饰、习尚中,也在占候卜卦和流传久远的美丽神话中。依据龙图腾创造出的艺术,不仅在学领域屈出不穷,在百业之中也几乎无所 不在,实为天下之大观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古龙文化的考古研究,对龙与上古信仰的关系关注不够,尤其未能将龙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巫术的角度考察,龙的起源本质即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意义较为明确地发掘出来,对于认识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