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4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实行政策性补贴等),参照国内外相关的经验,指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现实的选择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2.
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发展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走出一条既能充分促进农民就业,又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增收水平关键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又是城市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各地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打造劳务经济品牌,使劳务经济迅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劳务输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将结合河南农村实际谈谈劳务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江苏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农民致富工程,事关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大局.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地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大力推进,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江苏省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达629万人,比上年新增72.3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37元,增加110元,劳务增收占农民增收的比重为45.3%.2003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共培训农民134万人次,其中培训回乡初高中毕业生48万人次.在培训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中,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29万人,通过教育培训,转移输出回乡初高中毕业生27.37万人.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加快发展河南农村劳务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当前,分散的劳务活动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劳务经济已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一大省,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河南的农村劳务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总量、速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促进我省农村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立足本省省情,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2004年全省劳务收入576亿元,比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多180多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46.2%.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务经济的成因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多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其效应.对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解析 安徽是一个中部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劳动力输出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当前,劳务经济已成为安徽省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起到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省农调队资料,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与一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两年.合同签订后,劳务派遣公司派我到某学校工作,现劳务派遣合同即将到期,劳务派遣公司不予续签.请问,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后,我该向谁索要经济补偿金?  相似文献   

11.
消除歧视农民工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群建 《中国培训》2007,(11):48-48
一、适应三个需要,做好"农民工"工作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留下的增加值有近两万亿元,带回家的有5000至6000亿元,农民增收有50%靠外出务工收入。就江苏泰兴市而言,2006年全市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3万元,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致富农民的产业来抓,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并举.促进了劳务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从1999年的53.9万人增至2003年的68.3万人.转移人数以年均6.1%的速度递增.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9年的28.9%上升至2003年的41.2%。劳务经济在我市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狠抓劳务开发、做大劳务产业是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战略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有效途径.四川省通江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开发力度,努力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目前,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约占农村总劳力的近一半,实现年劳务收入近8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5%左右,劳务开发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约57%,农民增收情况如何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安徽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来源与结构,并且结合省内国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剖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障碍与制约因素,最后从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劳务市场、加大改革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攸县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县,全县拥有劳动力3842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20万人。为将这一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全县劳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1988年到现在,全县年均向外输出劳动力85万人左右,累计赚回劳务收入65多亿元。1998年,全县对外输出劳动力12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22%,劳务收入达75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7%。其中,仅深圳市攸县籍“的士”从业人员就达8700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务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矛盾是: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发展滞后,与人民生活消费直接相关的劳务生产不足.我国现有劳务经济以福利化为特征,国家财政包揽,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倾向使劳务经济商品化、市场化进程步履艰难,第三产业缺乏发展动力,尤其是在一、二次产业产品价格部分放开之后,三次产业的价格仍实行福利补贴价格,必然加剧财政重负,形成明显的结构摩擦.为此,要采取倾斜政策,刺激劳务消费和劳务市场的发展,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与日常生活消费相关的劳务要率先问商品化转变,使之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17.
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因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而产生往来账款.下面就我们妇产医院因销售药品、提供服务、提供劳务等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往来债权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劳务经济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但民族贫困地区的劳务经济面临诸多困境,可持续发展困难.针对劳务经济持续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文章提出以智力扶贫为重点,以农村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极力促进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福建省永定县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通过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规范运作。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试点工作.全面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断提高农村劳务输出总量,促进了全县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永定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1386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5%,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劳务收入突破7.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946元。约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5%以上。永定县的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职业培训在劳务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瑞升 《职教论坛》2004,(31):47-48
从经济增长极理论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促使了劳务经济形成与发展.经济增长极形成之后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两种效应,即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两种效应自经济增长极形成之初就同时存在,只不过在经济增长极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效应发挥作用的强弱不同而已.经济增长极形成之初,聚集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这就使得周边地区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极化地带,人力资源的大规模的流动便形成了所谓的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