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郭松棻小说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以此观照作家的精神世界。郭松棻的短篇小说《雪盲》与《孔乙己》及鲁迅存在互文现象。两部小说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这个独立的系统又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个体生存的孤独哲学三方面来体现出来,共同演绎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2.
《全唐文》中所收录的王绩文与王绩文集《东皋子集》作为两个不同版本的文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一是《全唐文》中多出的篇目是不是后人伪作仍然需要考证;二是两个文集中相同篇目之间的文字差异呈现出多种类型。比较两个文集文本之间的异同,探讨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类型原因,有助于王绩文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是早有共识的,但是清代的评点家对此都语焉不详.鉴于此,文章从首尾结构、人物设计和特殊情节叙述三个方面探讨《水浒传》对《儒林外史》叙事的影响.而结合《水浒传》在清代流传情况及具体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金本《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更为具体直接.  相似文献   

4.
冰心的《两个家庭》和罗蕙锡的《琼禧》塑造了同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两部作品在各自国家的女性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部作品创作的出发点、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等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以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两部作品中所描述的女性教育与家庭的关系,以及理想的新女性的形象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他智、忠、勇、廉、信、心怀天下,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他思想的狭隘以及性格中的弱点,他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以悲剧结局。罗贯中竭力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寄托了自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新作《考工记》被直接称为"《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转。"两部小说通过"一人一城"的模式,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上海的生活图景,展示上海近现代都市化进程,但《考工记》几乎从《长恨歌》的对立面结构文本,转变叙述视点、性别视域和叙述重心。采用男性视角切入文本,以动态的目光作为观看城市的视点,将叙述重心转向器物,以呈现不同的市民性格和生活细节。《考工记》超越读者阅读期待,打破上海的刻板印象,并在人/宅的坚守故事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张恨水创作末期的《记者外传》在题材上却十分接近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二者均描绘了一位皖籍杨姓少年于20世纪20年代到北京做记者的所见所闻。《春明外史》是青年张恨水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记者外传》则是暮年张恨水的严肃回瞰。不同创作阶段对同一题材的书写勾连起张恨水数十年人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将《记者外传》与《春明外史》对读,希图在互文的语境中重新审视两部小说不易察觉的隐微之处,并藉此为理解张恨水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开拓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8.
《邯郸记》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剧本实际上表达了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理想的破灭,展现了现世的荒谬和人生的虚无。后代各个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都给予了《邯郸记》高度评价。本文将针对英译的《邯郸记》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澳文明交流的使者,尼古拉斯·周思在他的作品《红线》中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该作品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浮生六记》为文学背景,以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为基奠,讲述了一对跨国恋人续写前世姻缘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对《红线》进行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理解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寄托了古今中外文人对于理想世界的情怀,也因其独有的形式美、意象美和音乐美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从古到今,《桃花源记》的英译版本层出不穷,各有千秋。本文试图从功能主义翻译观对于文本类型分类的角度,结合"目的论",对《桃花源记》六个英译本的标题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者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于腐朽的社会的抨击,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在两部作品中,通过对理想国的渲染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深沉思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以及朴素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理想国的比较,来表现作者创作的差异以及文学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和消费时代的到来,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张者的《桃李》一书中,邵景文是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一个典型代表,邵景文之死是否象征着知识分子的"死亡"?《桃李》也并不是一部纯粹暴露高校学术腐败或是法律界黑暗的小说,它在理性的呼唤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浮士德》是歌德倾尽了毕生的时间、精力完成的一部时代巨著。歌德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选用的题材为德国民间传说,小说的背景为文艺复兴之后的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社会。小说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为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对现实充满了不满,不断地探索着人生的意义与社会的理想。虽然浮士德每一次追求的过程看似毫无目的,可在他追求背后体现的正是进取的人性。他否定了一种生活,试图开始另外一个层次的人性塑造过程。这个人物代表着一种进取的精神实质,是歌德甚至是整个欧洲及人类的人性发展历程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三代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映照当代社会中女性生活的多样形态。《应物兄》中有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被规训与物化的女性、反抗男权的叛逆女性和圣洁而苍白的“理想”女性。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阐释,可以发掘隐藏于社会中的父权结构与男权意识,揭示女性主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沈从文的小说,很有一些人感兴趣,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而对他的这篇代表作,争论最多。《边城》的成就不在于写多么深刻的矛盾,而在于表现了作家的某种理想,追求人性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8.
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揭示了"章句"的几个不同涵义。章句既是阅读古书时、离章断句的符号,又是汉代学者注释文本的一种体例,也是作为语言单位的章句,《文心雕龙.章句》中的章句乃语言单位。章句在汉语学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又是阅读古书的基础,还在布局谋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敦煌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在继承汉文本占卜模式的基础上,又从适应吐蕃传统信仰、凸显族群本位的取向出发,对汉文本进行了改编。此过程发生于吐蕃统治时期的可能性绝大。受苯教向敦煌地区渗透的影响,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呈现出强烈的苯教色彩。但在敦煌苯教深受佛教排挤以及佛教对苯教文化有所融摄的背景下,流寓敦煌的吐蕃苯教师、敦煌佛教僧人均有可能成为藏文本的创编者与使用者。敦煌藏文本《十二钱卜法》兼具汉族数术文化与吐蕃宗教习俗的多元特质,从一个侧面上映现了吐蕃时期敦煌社会不同族群、宗教间对立与融汇交错互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0.
《绿化树》中的章永璘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在苦难的环境中,在马缨花的帮助下走完救赎之路,虽然身陷囹圄,精神却获得解放。对他思想历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天的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